静脉血栓形成受血液瘀滞、静脉壁损伤、血液高凝状态等因素影响,当血栓脱落后随血流到右心再进入肺动脉可形成肺栓塞,其中血液瘀滞与年龄、生活方式有关,静脉壁损伤有外伤、医源性等因素,血液高凝状态涉及病史等情况。
一、静脉血栓形成的基础——血液瘀滞
(一)年龄因素影响
老年人由于活动量相对减少,肌肉泵功能减退,使得静脉血流速度减慢,更容易发生血液瘀滞。例如,老年人长期卧床时,下肢静脉血液回流明显受阻,增加了肺栓塞的发病风险。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一般活动量较大,但如果存在长期制动等情况,也可能出现血液瘀滞情况,不过相对老年人概率较低。
(二)生活方式影响
长期静坐的生活方式,如长时间乘坐飞机、汽车等交通工具,或长时间伏案工作等,会导致下肢静脉血液回流不畅,血液瘀滞在下肢静脉内,为静脉血栓形成创造条件。
二、静脉壁损伤——多种因素可致
(一)外伤因素
严重的下肢创伤,如骨折等,会损伤静脉壁,激活凝血系统,从而促进血栓形成。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外伤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严重外伤,同样可能导致静脉壁损伤引发血栓风险。女性在妊娠、分娩等特殊时期,由于子宫增大压迫静脉等情况,也可能导致静脉壁相对更容易受损,增加血栓形成可能。
(二)血管内置管等医源性因素
长期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等医源性操作,会损伤血管内皮,使血液中的凝血因子更容易接触受损的血管壁,启动凝血过程,进而形成血栓。
三、血液高凝状态——多种情况可致
(一)病史因素
患有恶性肿瘤的患者,肿瘤细胞会释放一些促凝物质,使机体处于高凝状态,容易形成静脉血栓。例如,胰腺癌、肺癌等患者发生肺栓塞的风险相对较高。妊娠、产后的女性体内激素水平发生变化,会导致血液高凝状态,增加静脉血栓形成的几率。另外,一些遗传性易栓症患者,存在凝血因子等方面的遗传缺陷,本身就处于血液高凝状态,更容易发生静脉血栓进而引发肺栓塞。
当上述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存在时,血栓可能脱落,随着静脉血流回到右心,再进入肺动脉,从而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就形成了肺栓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