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是怎么引起的
手足口病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等肠道病毒引起,传播途径有密切接触、飞沫、经消化道传播,易感人群是5岁以下儿童及免疫力低下人群。
传播途径
密切接触传播:这是手足口病的主要传播方式。病毒可通过直接接触患者的唾液、疱疹液、粪便等传播。例如,在托儿所、幼儿园等儿童聚集的场所,儿童之间容易通过手的接触以及共用玩具、餐具等而感染病毒。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由于其自我防护意识和卫生习惯较差,更容易因密切接触而感染。比如,一个感染了肠道病毒的儿童用手触摸了玩具,另一个儿童再接触这个玩具后,若不注意洗手就接触自己的口、鼻等部位,就可能被感染。
飞沫传播:患者在说话、咳嗽、打喷嚏时会产生含有病毒的飞沫,周围人吸入这些飞沫后可能被感染。在通风不良的室内,这种飞沫传播的风险相对较高。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飞沫传播的影响有所不同,儿童由于活动范围相对集中,在教室、室内游乐场所等空间内,若有患者存在,飞沫传播导致其他儿童感染的可能性较大。
经消化道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食物等也可引起感染。例如,饮用被肠道病毒污染的水,或食用被病毒污染的未煮熟的食物等。在一些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或者儿童存在不良的饮食卫生习惯时,经消化道感染的风险会增加。比如,儿童食用了被肠道病毒污染的生冷食物,就可能引发手足口病。
易感人群
儿童群体:尤其是5岁以下儿童发病率较高。这是因为儿童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对肠道病毒的抵抗力相对较弱。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易感性略有差异,年龄越小,越容易感染且病情相对可能更严重。比如,6个月-2岁的婴幼儿,由于从母体获得的抗体逐渐减少,自身免疫功能尚未完善,是手足口病的高发人群。
免疫力低下人群:除了儿童,一些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患有先天性免疫缺陷疾病的儿童或成人,以及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等,也更容易感染肠道病毒而患手足口病。例如,因疾病需要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其身体的免疫防御功能受到抑制,对肠道病毒的抵御能力下降,感染手足口病的几率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