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有局部和全身症状,局部表现为红肿热痛、可触及肿块,全身有发热、乏力、寒战等,不同人群症状基本类似,特殊情况需注意,免疫力低下者症状可能更严重。
局部症状:
红肿热痛:患病乳房部位会出现红、肿、热、痛的典型表现。红肿是由于炎症导致局部血管扩张、组织水肿;发热是机体对炎症的反应,局部温度会升高;疼痛则是因为炎症刺激周围神经等组织引起,初期可能是胀痛,随着病情发展可能变为跳痛等。例如,炎症较轻时可能是乳房某一区域轻度发红、肿胀,伴有轻微疼痛及局部温度略高于周围正常组织;病情加重时,红肿范围扩大,疼痛明显加剧,皮肤温度显著升高。
肿块:可触及乳房内有肿块形成,肿块质地较硬,边界可能不太清晰,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明确。肿块的大小因病情轻重而异,有的可能较小,仅能通过触诊发现,有的则可能较大。比如炎症局限形成脓肿时,可触及波动感明显的肿块。
全身症状:
发热: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多为低热至中度发热,体温一般在38℃-39℃左右,但也有部分患者体温可更高。这是因为机体免疫系统被炎症激活,释放致热原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紊乱。例如,有些患者会突然出现发热,伴有怕冷、寒战等表现。
乏力:由于炎症反应消耗机体能量等因素,患者会感到全身乏力,精神状态不佳。比如患病期间,患者会明显感觉没有力气,活动耐力下降。
寒战:部分患者在发热的同时可出现寒战,这是因为细菌等病原体感染后,机体的应激反应导致。例如,当炎症较为严重时,患者可能先有寒战,随后体温升高。
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非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的症状表现基本类似,但在一些特殊情况需注意。比如哺乳期女性以外的女性患病,其发病机制主要与乳腺导管阻塞、细菌感染等有关,症状呈现如上所述的一般表现。在生活方式方面,若患者有乳头损伤等情况,可能更容易诱发炎症,从而出现相应症状。有相关病史的患者,再次患病时症状可能与初次发病有相似之处,但也可能因个体差异等因素有所不同。特殊人群如免疫力低下者,可能症状更为严重,发热等全身症状可能更明显,局部炎症反应也可能更剧烈,需要更密切关注和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