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肿瘤和胃癌的区别
胃肿瘤分为良性和恶性,恶性胃肿瘤即胃癌;良性胃肿瘤生长缓慢、与周围组织界限清、危害小,胃癌恶性程度高、具侵袭和转移性;早期两者症状相似,随病情进展胃癌症状更严重;影像学表现不同,确诊靠病理,良性细胞形态正常,胃癌细胞有异型性;不同年龄段可发病,胃癌发病高峰50岁以上,不良生活方式及胃部慢性疾病史会增加发病风险,特殊人群诊断治疗需特殊关注
病理性质:良性胃肿瘤通常生长较为缓慢,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晰,一般不会发生远处转移,对机体的危害相对较小,常见的有胃腺瘤、胃平滑肌瘤等;胃癌是恶性程度较高的肿瘤,细胞具有侵袭性和转移性,会侵犯周围组织并可通过淋巴道、血道等途径转移到身体其他部位,严重威胁患者生命。
临床表现:早期良性胃肿瘤可能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上腹部不适、隐痛等非特异性症状;随着病情进展,良性胃肿瘤较大时可能会引起梗阻等表现。胃癌早期也可能仅有上腹部不适、隐痛、嗳气、反酸等类似胃炎、溃疡病的症状,容易被忽视,随着病情发展,会出现消瘦、乏力、呕血、黑便、腹部肿块等症状,晚期还可能出现恶病质等表现。
影像学及病理诊断:在影像学检查方面,良性胃肿瘤多表现为边界规则的占位性病变;胃癌的影像学表现更为复杂,常可见边界不规则、浸润性生长等特点。而最终确诊需要依靠病理检查,病理上良性胃肿瘤细胞形态较为正常,排列有序;胃癌细胞则具有异型性,细胞排列紊乱,可见核分裂象等恶性特征。年龄方面,不同年龄段都可能发生胃肿瘤和胃癌,但胃癌的发病高峰年龄一般在50岁以上;生活方式上,长期高盐饮食、吸烟、重度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胃肿瘤尤其是胃癌的发病风险;有胃部慢性疾病病史,如慢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等病史的人群,发生胃肿瘤和胃癌的风险相对较高,需要密切监测。对于特殊人群,比如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需要更加关注其整体身体状况,评估能否耐受相关检查及治疗;女性在胃癌的发病特点上与男性有一定差异,但总体发病机制等方面并无本质性别差异导致的特殊诊断要点,但在治疗决策时需综合考虑女性患者的生理特点等因素;有胃部基础病史的人群,在随访和复查时要加强胃部相关检查的频率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