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的区别
周围性面瘫与中枢性面瘫在病变部位、临床表现和定位诊断相关检查上有区别,周围性面瘫病变在面神经核或以下周围神经,表现为患侧面部表情肌完全瘫痪等,电生理及影像学检查有相应改变;中枢性面瘫病变在面神经核以上中枢神经系统,仅表现为对侧下面部表情肌瘫痪,头颅CT或MRI可发现脑部病变。
一、病变部位
周围性面瘫:病变位于面神经核或面神经核以下的周围神经。面神经核在脑桥,面神经核以下的周围神经包括面神经主干及其分支。例如,贝尔面瘫就是常见的周围性面瘫,多是因为面神经管内的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导致面神经水肿受压引起。
中枢性面瘫:病变位于面神经核以上的中枢神经系统,常见于大脑皮质运动区、内囊等部位的病变。比如脑血管意外(脑梗死、脑出血)、颅内肿瘤等病变累及皮质核束时,可引起中枢性面瘫。
二、临床表现
周围性面瘫:患侧面部表情肌完全瘫痪,额纹消失,不能皱额蹙眉,眼裂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闭眼时眼球向上外方转动,显露白色巩膜,称为贝尔现象;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歪向健侧,鼓气和吹口哨时漏气等。此外,周围性面瘫还可伴有耳部疼痛、外耳道疱疹等(如亨特综合征,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侵犯面神经膝状神经节引起的周围性面瘫)。任何年龄均可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生活方式方面若近期有劳累、受凉等情况可能增加发病风险,有面神经相关病毒感染病史者易患。
中枢性面瘫:仅表现为病变对侧下面部的表情肌瘫痪,即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而上部面部肌肉(如额肌、眼轮匝肌)不受累,所以患者额纹存在、能皱眉蹙眉、眼裂闭合正常。常见于脑血管病患者,年龄多在中老年人,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病史者易患,男性和女性患病风险无明显差异,生活方式中长期高盐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可能增加脑血管病风险从而间接影响中枢性面瘫的发生。
三、定位诊断相关检查
周围性面瘫:电生理检查如面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可发现患侧面神经传导速度减慢,肌电图检查可见失神经支配电位等改变。影像学检查如面神经磁共振成像(MRI)增强扫描可发现面神经管内面神经有强化、增粗等炎性改变表现(如贝尔面瘫时)。
中枢性面瘫: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可发现脑部相应病变部位,如脑血管意外患者可见脑内梗死灶或出血灶等改变,有助于明确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位置及性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