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荨麻疹通常不是传统月子病,其成因与过敏、激素变化、感染等有关,与传统月子病在症状表现和病因上有区别,哺乳期女性用药需谨慎且要排查过敏原、注意休息等,产妇自身要注意皮肤清洁、避免搔抓和排查饮食过敏原、保证休息。
一、产后荨麻疹的成因
产后荨麻疹的发生多与多种因素有关,例如:
过敏因素:产后身体较为敏感,可能因接触食物(如海鲜等易致敏食物)、药物、花粉等过敏原而引发荨麻疹。有研究表明,约15%-20%的人有过过敏相关的荨麻疹发作经历,产后女性若接触到特定过敏原,免疫系统被激活,释放组胺等介质,导致皮肤出现风团、瘙痒等荨麻疹症状。
激素变化:孕期及产后体内激素水平大幅波动,可能影响机体的免疫调节等功能,从而增加患荨麻疹的风险。在孕期,雌激素水平升高,产后雌激素水平迅速下降,这种激素的剧烈变化可能干扰皮肤的正常生理状态,使皮肤更容易出现过敏等反应而引发荨麻疹。
感染因素:产后身体抵抗力相对较弱,容易发生细菌、病毒等感染,感染也可能成为诱发荨麻疹的原因之一。例如病毒感染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等,可能通过机体的免疫反应激发荨麻疹的发生。
二、与“月子病”概念的区别
传统的“月子病”一般是指妇女在生产(包括小产)之后一个月内所受到的外感或内伤而引起的疾患,在症状表现及病因上与产后荨麻疹有明显不同。传统“月子病”往往涉及关节疼痛、怕风怕冷等多方面问题,其病因更多与产后身体虚弱、月子期间护理不当感受风寒等有关,而产后荨麻疹主要是与过敏、激素变化、感染等自身免疫及生理因素相关,并非因月子期间传统观念中所谓的“受风”等不合理因素导致。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哺乳期女性:产后荨麻疹若需用药治疗,由于药物可能通过乳汁传递给婴儿,所以需谨慎选择药物。应尽量优先选择对婴儿影响较小的药物,且在用药期间密切观察婴儿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如出现嗜睡、腹泻等情况应及时就医调整用药方案。同时,哺乳期女性要注意避免接触可能的过敏原,以免加重荨麻疹症状,影响自身健康及婴儿的喂养。
产妇自身:产后要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皮肤,防止皮肤破损引发感染。饮食上要注意排查可能的过敏原,如怀疑某种食物过敏,可暂时避免食用该食物并观察荨麻疹症状变化。同时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身体恢复及免疫系统功能的调节,从而利于荨麻疹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