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儿童慢性荨麻疹需从避免诱发因素、药物治疗、免疫调节治疗及特殊人群护理等方面综合管理。要寻找并规避过敏原,注意环境因素;首选第二代非镇静或低镇静抗组胺药治疗,效果不佳时考虑免疫调节治疗且严格掌握适应证;关注患儿心理,给予心理支持,指导其保持规律生活作息、合理饮食等以助病情控制。
一、避免诱发因素
1.寻找并规避过敏原:13岁儿童慢性荨麻疹需仔细寻找可能的过敏原,如食物(鱼虾、坚果等)、吸入物(花粉、尘螨等)、感染源(病毒、细菌等)。因为过敏原是引发慢性荨麻疹的重要因素,明确并规避过敏原可减少荨麻疹发作频率。例如,若怀疑食物过敏,可通过饮食日记记录进食食物及荨麻疹发作情况来排查。
2.注意环境因素:保持居住环境清洁、通风,温度湿度适宜,避免接触刺激性物质,如某些化学洗涤剂等。环境因素可能影响儿童皮肤状态,进而影响慢性荨麻疹病情。
二、药物治疗
1.抗组胺药物:抗组胺药物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常用药物。第二代非镇静或低镇静抗组胺药是首选,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这类药物通过拮抗组胺受体发挥作用,能有效缓解瘙痒、风团等症状。其作用机制是与组胺竞争效应细胞上的H受体,从而阻断组胺引起的红斑、风团、瘙痒等症状。临床研究表明,第二代抗组胺药相对第一代抗组胺药,镇静作用轻,不影响儿童的日常生活和学习。
三、免疫调节治疗
1.对于部分患儿:若常规抗组胺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可考虑免疫调节治疗。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因为免疫调节药物可能存在一定副作用。例如,对于自身免疫性因素参与的慢性荨麻疹患儿,可能会用到一些免疫调节药物,但必须在医生严密监测下使用。
四、特殊人群护理注意事项
1.心理护理:13岁儿童处于青春期前期,慢性荨麻疹反复发作可能影响其心理状态,出现焦虑、自卑等情绪。家长和医护人员应给予心理支持,与患儿沟通交流,了解其心理变化,鼓励患儿积极面对疾病,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帮助患儿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因为心理因素可能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进而影响慢性荨麻疹的病情。
2.生活方式指导:指导患儿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保证充足睡眠,合理饮食,避免过度劳累。良好的生活方式有助于提高患儿机体免疫力,对慢性荨麻疹的治疗和预防发作有积极作用。例如,保证每日睡眠时长在9-11小时左右,饮食中增加蔬菜水果摄入,减少辛辣、油腻食物的摄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