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癌包括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和黑色素瘤,基底细胞癌多见于中老年人头面部曝光部位,有结节、溃疡等不同亚型表现;鳞状细胞癌常发于有相关基础疾病人群,早期是红色硬结等,转移有相应部位症状;黑色素瘤可用ABCDE法则识别,特殊部位表现不典型易被忽视。
好发人群与初始表现:多见于中老年人,好发于头面部等曝光部位。初始症状常为皮肤上出现小的、半透明的结节,结节表面可有毛细血管扩张,质地较硬,有时结节中央会形成溃疡,溃疡边缘隆起,呈珍珠样外观,生长缓慢,病程可达数年至数十年。例如,一项对大量基底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研究显示,约60%的患者首发症状为此类结节或溃疡表现。
不同亚型表现:还有表浅型基底细胞癌,多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红斑状鳞屑性斑块,可伴有糜烂、结痂,容易被误诊为湿疹等皮肤病;硬化型基底细胞癌则表现为质地坚硬的白色或淡黄色斑块,与周围组织边界不清,易被忽视。
鳞状细胞癌
诱发因素与早期症状:常发生于有长期日光暴露史、慢性溃疡、烧伤瘢痕、放射性皮炎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早期多表现为皮肤的红色硬结,逐渐发展为斑块或疣状隆起,表面常伴有鳞屑,进一步可出现溃疡,溃疡底部高低不平,易出血,伴脓性分泌物,伴有疼痛。研究表明,鳞状细胞癌的发生与紫外线照射密切相关,长期紫外线暴露人群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人群。
转移风险表现:如果鳞状细胞癌发生转移,会出现相应转移部位的症状,如转移至区域淋巴结时,可触及肿大的淋巴结;转移至肺部可出现咳嗽、咯血等症状。
黑色素瘤
ABCDE法则相关表现:是一种恶性程度较高的皮肤癌,可依据ABCDE法则来识别。A(Asymmetry)为不对称性,即痣的一半与另一半看起来不对称;B(Borderirregularity)为边界不规则,边缘不整齐,呈锯齿状;C(Colorvariegation)为颜色多样,颜色不均匀,可包含多种颜色,如黑色、棕色、白色、红色等;D(Diameter)为直径大于6毫米,普通痣直径一般小于6毫米,而黑色素瘤往往直径较大;E(Evolving)为进展性,痣在短期内迅速增大、颜色改变、瘙痒、破溃等。例如,临床统计显示,约70%的黑色素瘤患者可以通过ABCDE法则早期识别。
特殊部位表现:发生在掌跖、甲下等特殊部位的黑色素瘤,临床表现不典型,容易被忽视,如甲下黑色素瘤可表现为甲黑线、甲下出血等,易被当作普通的甲病处理,从而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