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癌的B超表现包括胆囊壁改变,如不均匀或局限性增厚、出现不规则结节状或肿块状突起;胆囊腔内异常回声,如可见不随体位改变移动且与胆囊壁相连、基底较宽的实性回声团;胆囊周围情况,如周围组织受侵犯及淋巴结肿大;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为肿块内有较丰富血流信号
一、胆囊壁改变
增厚:胆囊癌时胆囊壁可呈不均匀或局限性增厚,厚度多>3mm。这是因为肿瘤细胞浸润胆囊壁,导致组织增生、结构紊乱,使胆囊壁厚度增加。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其胆囊壁增厚的机制相似,但需结合病史等综合判断。对于有胆囊慢性疾病史的人群,出现胆囊壁增厚更应警惕胆囊癌可能。
不规则结节状或肿块状突起:胆囊壁上可出现向腔内突出的不规则结节状或肿块状病灶,形态多不规则,边界可不清。这是肿瘤细胞在胆囊壁内生长形成的占位性病变,不同生活方式人群,如长期高脂饮食者,胆囊癌发生风险相对较高,若B超发现此类改变需进一步检查。
二、胆囊腔内异常回声
实性回声团:胆囊腔内可见实性回声团,不随体位改变而移动,这是肿瘤组织填充胆囊腔所致。在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患胆囊癌极为罕见,而成人出现此类实性回声团需高度重视,结合其他检查明确诊断。对于有胆囊癌家族史的人群,更应密切关注B超下胆囊腔内的异常表现。
与胆囊壁相连:实性回声团与胆囊壁相连,基底较宽。这种表现提示肿瘤与胆囊壁关系密切,肿瘤细胞已浸润胆囊壁并向腔内生长。性别方面,女性胆囊癌发病率相对有一定特点,但B超表现本身与性别无直接关联,主要是肿瘤生物学行为决定。
三、胆囊周围情况
周围浸润:可发现胆囊周围组织受侵犯,如肝实质内出现低回声区等,提示肿瘤向周围组织浸润生长。不同病史患者,若有胆囊慢性炎症病史等,发生胆囊癌并出现周围浸润的风险相对不同。对于有胆囊结石病史多年的患者,更需警惕胆囊癌及周围浸润情况,定期进行B超复查。
淋巴结肿大:可能检测到胆囊周围或远处淋巴结肿大,提示肿瘤可能发生淋巴转移。年龄较大人群机体免疫功能相对较弱,淋巴结转移的表现可能在B超上有其特点,但主要还是依据肿瘤转移的生物学规律。
四、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
血流信号:肿块内可探及较丰富的血流信号,彩色多普勒显示血流分布及流速等情况,提示肿瘤生长活跃,血供丰富。这是因为肿瘤为了生长需要大量血液供应,所以会有丰富的血流。不同生活方式下,如长期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影响机体状态,但对B超下血流信号的产生机制主要还是肿瘤自身特性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