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栓塞的引发因素包括静脉血栓形成(长期卧床、肢体制动、年龄、女性妊娠期和产褥期等致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及血液状态改变易形成血栓)、血管内皮损伤(创伤、手术、感染等致血管内皮损伤启动凝血过程)、血液高凝状态(恶性肿瘤释放促凝物质、遗传性易栓症、口服避孕药女性血液高凝),其病理生理机制为静脉血栓脱落后经右心栓塞肺动脉致肺循环障碍,引发肺通气/血流比例失调、低氧血症、肺泡萎陷、无效腔通气增加、肺血管阻力升高、右心后负荷加重致右心功能不全,长期可致肺源性心脏病等。
1.静脉血栓形成
静脉血流滞缓是重要因素,长期卧床、肢体制动(如术后患者长时间卧床)会导致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减慢,血液易在静脉内淤积,增加血栓形成风险。例如,骨折患者由于需要长时间卧床休息,下肢活动减少,静脉回流受阻,静脉血栓形成的概率显著升高。年龄也是影响因素之一,随着年龄增长,静脉壁弹性下降、血液黏滞度增高等,使得老年人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性较年轻人更高。女性在妊娠期和产褥期,体内激素水平变化会影响凝血和抗凝系统,且子宫增大压迫下腔静脉,导致静脉回流受阻,也是静脉血栓形成的易发阶段。
2.血管内皮损伤
多种因素可引起血管内皮损伤,如创伤、手术、感染等。创伤或手术时,血管内皮细胞受到机械性损伤,暴露内皮下的胶原纤维,启动凝血过程,促进血栓形成。感染时,细菌毒素等可损伤血管内皮,同时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也会影响凝血机制,增加肺栓塞发生风险。
3.血液高凝状态
某些疾病会导致血液高凝状态,如恶性肿瘤:恶性肿瘤细胞释放促凝物质:肿瘤患者血液中存在多种促凝血因子,同时肿瘤细胞还可直接激活凝血系统,使机体处于高凝状态,易形成血栓,进而引发肺栓塞。此外,遗传性易栓症患者存在凝血因子基因突变等情况,导致体内凝血-抗凝-纤溶系统失衡,自发形成血栓的倾向增加,肺栓塞发生风险高于常人。口服避孕药的女性,避孕药中的雌激素成分会使凝血因子水平升高,抗凝血酶活性降低,处于血液高凝状态,增加肺栓塞发生几率。
肺栓塞的病理生理机制
静脉系统形成的血栓脱落后,随静脉回流进入右心,再经肺动脉及其分支栓塞,若栓塞较大肺动脉,会引起肺循环障碍。肺栓塞后,肺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导致低氧血症;同时,栓塞部位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分泌减少,肺泡萎陷,无效腔通气增加,进一步加重低氧。另外,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升高,右心后负荷加重,可引起右心功能不全。长期慢性肺栓塞还可导致肺源性心脏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