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对症治疗、抗感染治疗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一般治疗需保证休息与合适环境、调整饮食;对症治疗包括退热(体温超38.5℃且不适时物理或药物降温)、缓解鼻塞流涕(生理盐水滴鼻等);病毒感染多对症支持,流感可早期用抗流感药,细菌感染用合适抗生素;婴儿要密切观察病情、保持呼吸道通畅等,有基础疾病小儿要控制基础病、防并发症。
饮食调整:给予清淡、易消化且富含营养的饮食,如米粥、面条、新鲜蔬菜和水果等。保证足够的水分摄入,防止因发热、呼吸加快等导致的脱水情况。对于较小的婴儿,母乳喂养的可继续母乳喂养,人工喂养的可适当调整奶量和喂养频次。
对症治疗
退热:当小儿体温高于38.5℃且出现明显不适时,可采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退热。物理降温可选用温水擦浴,用32-34℃的温水擦拭患儿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每次擦拭时间10-15分钟,通过蒸发散热达到降温目的。若物理降温效果不佳或体温持续升高超过38.5℃,可遵医嘱使用退热药物,但需特别注意低龄儿童用药禁忌,避免使用不适合的退热药物。
缓解鼻塞、流涕:可使用生理盐水滴鼻或喷鼻,以减轻鼻腔黏膜水肿,缓解鼻塞、流涕症状。对于年幼儿童,操作时要轻柔,避免损伤鼻腔黏膜。
抗感染治疗
病毒感染:多数小儿上呼吸道感染为病毒感染,如无合并细菌感染证据,一般不使用抗病毒药物。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但对于流感病毒感染,在发病48小时内可遵医嘱使用抗流感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等,能减轻症状、缩短病程。
细菌感染:若明确有细菌感染,如出现脓鼻涕、高热持续不退、咽部有脓性分泌物等情况,可根据病情选用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但需严格遵循用药指征,避免滥用抗生素。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婴儿:婴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病情变化较快,一旦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应密切观察体温、精神状态、呼吸等情况。护理时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鼻腔分泌物。喂养时要防止呛奶,因为婴儿呛奶可能加重呼吸道梗阻风险。
有基础疾病的小儿:如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哮喘等基础疾病的小儿发生上呼吸道感染时,病情可能相对复杂,更容易出现并发症。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密切监测病情变化,上呼吸道感染可能诱发基础疾病发作,需在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同时,加强对基础疾病的管理。例如,哮喘患儿要确保其平喘药物的规律使用,密切观察呼吸情况,防止因上呼吸道感染导致哮喘急性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