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用药
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可先采用非药物干预,如让儿童多休息、保证室内适宜温湿度、多饮温水及物理降温等;药物治疗分对症治疗(退热、缓解鼻塞、止咳等)、抗病毒(流感病毒48小时内可用奥司他韦等)、抗菌(明确细菌感染时选用合适药物);婴幼儿用药需谨慎,有基础疾病儿童要密切观察病情、避免用诱发基础疾病发作的药。
一、非药物干预措施
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时,首先可采用非药物干预。如让儿童多休息,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身体恢复。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维持适宜的温度(20-25℃)和湿度(50%-60%),利于缓解儿童呼吸道不适。还可适当多饮温水,促进新陈代谢,帮助毒素排出。对于有发热症状的儿童,可采用物理降温,如用温毛巾擦拭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利用水分蒸发带走热量来降温,但要注意避免儿童着凉。
二、药物治疗相关
1.对症治疗药物
退热药物:当儿童体温超过38.5℃且出现明显不适时,可考虑使用退热药物,但需注意低龄儿童使用需谨慎。如对乙酰氨基酚,有解热镇痛作用,可用于儿童普通感冒或流感引起的发热。
缓解鼻塞药物:若儿童存在鼻塞症状,可使用生理盐水滴鼻或喷鼻,通过稀释鼻腔分泌物,减轻鼻塞情况,改善通气。
止咳药物:对于咳嗽症状,如儿童为干咳,可使用右美沙芬等镇咳药物,但需遵循儿童用药的相关要求,根据儿童年龄等情况合理选择。如果咳嗽有痰,可使用氨溴索等祛痰药物,促进痰液排出。
2.抗病毒药物:一般普通病毒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通常无需使用抗病毒药物,因为多数可自愈。但对于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在发病48小时内可考虑使用抗流感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等,但使用时要严格按照儿童的体重等情况进行剂量调整,并且要注意其可能存在的不良反应等情况。
3.抗菌药物: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大多由病毒引起,一般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但如果明确有细菌感染证据,如出现脓鼻涕、高热持续不退等情况,可根据情况选用合适的抗菌药物,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但必须严格掌握用药指征,避免滥用。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对于婴幼儿,由于其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在用药时需更加谨慎。选择药物时要充分考虑药物的安全性和适用性,避免使用可能对其肝肾功能造成损害的药物。在进行非药物干预时,要更加细致,如物理降温时要注意毛巾温度适宜,避免冻伤婴幼儿皮肤。对于有基础疾病的儿童,如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哮喘等疾病的儿童发生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时,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因为基础疾病可能会在呼吸道感染时加重,用药时要避免使用可能诱发基础疾病发作的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