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房乳头状瘤是乳房导管上皮的良性肿瘤,病因与内分泌因素、导管扩张有关,临床表现有乳头溢液、乳晕区可触及小肿块,检查方法包括乳腺超声、乳管镜检查、病理检查,治疗多需手术切除,预后良好但少数可能复发,术后需定期随访。
乳房乳头状瘤是发生于乳房导管上皮的良性肿瘤。
一、病因
内分泌因素:多见于40~50岁经产妇,可能与体内雌激素水平相对或绝对升高有关,雌激素刺激导管上皮增生形成肿瘤。妊娠、哺乳等生理状态可影响体内激素水平,可能与该疾病的发生发展相关。例如,妊娠时体内雌激素、孕激素水平大幅变化,可能对乳腺导管上皮产生作用,增加乳房乳头状瘤的发病风险。
导管扩张:乳腺导管扩张时,导管内的上皮细胞可能异常增生形成乳头状瘤。
二、临床表现
乳头溢液:是常见症状,多为单孔血性溢液,也可为浆液性溢液。血性溢液可能提示肿瘤组织脆弱,容易出血。不同年龄、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乳头溢液表现可能无明显差异,但病史中若有乳腺疾病史,可能增加乳房乳头状瘤的发生概率。
肿块:部分患者可在乳晕区触及小肿块,质地较软,有的可推动。肿块大小不一,小的肿块需通过影像学检查发现,大的肿块可通过触诊察觉。
三、检查方法
乳腺超声:可初步了解乳房内肿块的位置、大小、形态等,超声下乳房乳头状瘤多表现为导管内的异常回声。对于不同年龄人群,超声检查的操作和图像解读需根据其乳腺组织特点进行,年轻女性乳腺组织较致密,可能需要更细致的检查操作。
乳管镜检查:能直接观察乳管内情况,明确溢液导管口的情况,有助于发现病变部位。生活方式中经常熬夜、精神压力大的人群,可能影响乳腺的内分泌调节,在乳管镜检查时需注意安抚其情绪,以保证检查顺利进行。
病理检查:是确诊的金标准,通过手术切除肿块后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明确肿瘤的性质。
四、治疗
手术治疗:一旦确诊,通常需手术切除。手术方式根据肿瘤的情况选择,如乳晕边缘弧形切口等。对于特殊人群,如妊娠期发现乳房乳头状瘤,需综合考虑妊娠阶段、肿瘤情况等因素谨慎选择手术时机;哺乳期女性发现乳房乳头状瘤,手术需考虑对哺乳功能的影响,尽量选择对哺乳影响较小的手术方式。
五、预后及随访
预后:乳房乳头状瘤为良性肿瘤,手术切除后预后良好,但有少数可能复发。不同年龄患者的身体恢复能力不同,年轻患者身体恢复相对较快,老年患者可能恢复较慢,需密切关注术后恢复情况。
随访:术后需定期随访,通过乳腺超声等检查观察有无复发等情况。随访频率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一般建议术后短期内(如3~6个月)进行首次随访,之后根据情况适当延长随访间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