佝偻病主要分为初期(早期)、活动期(激期)、恢复期、后遗症期。初期多见于6个月内小婴儿,有神经兴奋性增高表现,常无骨骼病变;活动期以骨骼改变和运动功能发育迟缓为主,血生化等有相应改变;恢复期临床症状体征减轻消失,血生化等逐渐恢复;后遗症期多见于2岁后儿童,残留不同程度骨骼畸形,需加强心理关怀等
初期(早期):多见于6个月以内,特别是3个月以内小婴儿。主要表现为神经兴奋性增高,如易激惹、烦闹、汗多刺激头皮而摇头等。此期常无骨骼病变,骨骼X线可正常,或仅见临时钙化带稍模糊。血生化检查:血钙正常或稍低,血磷降低,碱性磷酸酶正常或稍高。此期如能及时干预,预后良好。对于婴儿来说,此期需注意保证充足的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因婴儿期是骨骼发育关键时期,日光中的紫外线可促进皮肤内7-脱氢胆固醇转化为维生素D,有助于钙的吸收。
活动期(激期):多见于6月龄以内婴儿。此期以骨骼改变和运动功能发育迟缓为主。骨骼改变因年龄不同而异,6月龄以内婴儿颅骨软化,用四指指尖轻压枕骨、拇指轻压顶骨中央,可感觉颅骨内陷,随手指放松而弹回,似压乒乓球样;6月龄以后,颅骨软化消失,额骨和顶骨双侧骨样组织增生呈对称性隆起,形成“方颅”;1岁左右,胸廓畸形,出现肋骨串珠,以第7-10肋最明显;手、足镯,多见于6个月以上婴儿;1岁左右小儿开始行走后,可出现下肢畸形,如“O”形腿或“X”形腿等。血生化检查:血钙稍降低,血磷明显降低,碱性磷酸酶明显增高。骨骼X线检查可见临时钙化带模糊或消失,干骺端呈毛刷样、杯口状改变,骨骺软骨盘增宽(>2mm)。此期应积极补充维生素D,同时注意合理的营养搭配,保证蛋白质、钙等营养素的摄入,对于已有骨骼畸形的患儿,应加强护理,避免早站、早走,防止畸形加重。
恢复期:经适当治疗后,患儿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消失。血生化检查:血钙、磷逐渐恢复正常,碱性磷酸酶需1-2个月降至正常水平。骨骼X线检查:临时钙化带重现、增宽、密度增加。此期仍需继续补充维生素D预防佝偻病复发,同时鼓励患儿进行适当的户外活动和功能锻炼,促进骨骼恢复正常形态。
后遗症期:多见于2岁以后的儿童。临床症状消失,血生化及骨骼X线检查正常,仅遗留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如重度佝偻病患儿可残留骨骼畸形,可能会对患儿的外观和心理产生一定影响,同时也可能影响其成年后的骨骼健康。对于有严重骨骼畸形的患儿,可在成年后根据情况考虑手术矫正等治疗方法,但手术有一定风险,需谨慎评估。此期应加强对患儿的心理关怀,鼓励其正常生活和社交,同时关注其骨骼健康状况,定期进行健康体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