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房导管内乳头状瘤是好发于经产妇、40-50岁的乳腺导管内良性肿瘤,病因与雌激素水平异常等有关,有乳头溢液、肿块等表现,可通过乳腺超声、导管镜、钼靶X线等检查,以手术治疗为主,预后一般较好但术后需定期复查,还需注意生活方式等,有相关病史者需更密切监测乳腺情况
一、定义与概况
乳房导管内乳头状瘤是发生于乳腺导管内的良性肿瘤,好发于经产妇,发病年龄多在40-50岁之间。它起源于乳腺导管上皮,瘤体一般较小,带蒂且有绒毛,血管丰富,极易出血。
二、病因
目前其确切病因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雌激素水平异常增高有关,当雌激素水平升高时,可使导管上皮增生形成乳头状瘤。此外,乳腺导管的梗阻、慢性炎症等因素也可能在其发生发展中起到一定作用。
三、临床表现
1.乳头溢液:这是最常见的症状,多为血性溢液,也可呈浆液性溢液。溢液可自行排出,部分患者在挤压乳房时可引出溢液。
2.肿块:部分患者可在乳晕区触及肿块,肿块一般较小,质地较软,有的可推动,当挤压肿块时,可从乳头溢出血性或浆液性液体。
四、检查方法
1.乳腺超声检查:可初步了解乳腺导管内是否有占位性病变,能显示导管扩张及内部的乳头状瘤情况,有助于发现病变,但对于较小的瘤体可能存在一定的漏诊率。
2.乳腺导管镜检查:能够直接观察乳腺导管内的情况,明确导管内有无新生物及其位置、大小等,是诊断乳房导管内乳头状瘤的重要检查方法之一,准确率较高。
3.钼靶X线检查:对钙化灶的显示较为敏感,若瘤体内有钙化,钼靶X线检查可发现相应的钙化影,有助于辅助诊断,但对于导管内较小的乳头状瘤诊断价值相对有限。
五、治疗
一旦确诊为乳房导管内乳头状瘤,由于其存在恶变的可能,通常以手术治疗为主。手术方式需根据病变的范围等情况来选择,若为单发的导管内乳头状瘤,可采用局部区段切除术;若病变范围较广,可能需要考虑乳腺区段切除甚至乳腺单纯切除术等。对于年龄较大、疑有恶变倾向的患者,更应积极手术治疗。
六、预后
乳房导管内乳头状瘤经手术治疗后预后一般较好,多数患者可治愈,复发率较低。但术后仍需定期复查,以便早期发现可能出现的复发或恶变情况。在生活方式方面,患者应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长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同时要注意合理饮食,避免长期食用含有过多雌激素的食物或保健品等。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术后康复的注意事项略有不同,年轻患者可能更注重术后对乳房外观及功能的影响,而老年患者则需更关注整体身体状况的恢复及基础疾病的管理等。有乳腺相关病史的患者术后需更加密切监测乳腺情况,因为有过乳房导管内乳头状瘤病史的患者再次发生乳腺病变的风险可能相对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