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病毒性感冒
病毒性感冒是由鼻病毒、冠状病毒、流感病毒等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通过空气飞沫或接触被污染物体表面传播,儿童等人群易感,分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有相应临床表现,可通过临床症状评估和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以对症为主,预防可通过增强免疫力、避免接触传染源、养成个人卫生习惯等。
一、病因
1.病毒传播:病毒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当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产生含有病毒的飞沫,其他人吸入这些飞沫后就可能被感染;也可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体表面,然后再接触自己的口鼻黏膜而感染。
2.易感因素:不同年龄、性别人群易感性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相对更容易患病毒性感冒;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缺乏运动、过度劳累、营养不良等会使机体免疫力下降,增加感染风险;有基础病史的人群,如患有慢性呼吸道疾病、心脏病等,其机体抵抗力较弱,也较易罹患病毒性感冒。
二、临床表现
1.普通感冒:起病较急,主要表现为鼻部症状,如鼻塞、流涕、打喷嚏等,也可出现咳嗽、咽干、咽痒或灼热感,甚至鼻后滴漏感。一般全身症状较轻,如仅有低热、轻度畏寒、头痛等,无并发症者通常5~7天可痊愈。
2.流行性感冒:由流感病毒引起,起病急,全身症状较重,表现为高热(体温可达39~40℃)、头痛、乏力、全身肌肉酸痛等,呼吸道症状相对较轻,如咳嗽、流涕等。儿童患流行性感冒时,可能出现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三、诊断方法
1.临床症状评估: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表现,如是否有典型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发热情况等进行初步判断。
2.实验室检查:
病毒核酸检测:通过采集患者的鼻咽拭子等标本,检测是否存在病毒核酸,可明确是否为病毒性感冒以及具体的病毒类型。
血清学检查: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特异性抗体滴度有4倍及以上升高,有助于回顾性诊断。
四、治疗与预防
1.治疗原则:以对症治疗为主,对于普通病毒性感冒,主要是缓解症状,让患者舒适度过病程。如发热时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等方式,若体温较高可遵医嘱使用退热药物(仅说明药物名称,不涉及具体服用指导);鼻塞、流涕明显时可使用缓解鼻充血的药物等。对于流行性感冒,在发病48小时内可遵医嘱使用抗流感病毒药物(仅说明药物名称,不涉及具体服用指导)。
2.预防措施:
增强免疫力:保持均衡饮食,保证充足睡眠,适度进行体育锻炼,以提高机体免疫力。
避免接触传染源:在流感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去人员密集的场所;若接触感染者,应佩戴口罩。
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避免用手触摸眼、鼻、口等部位,以减少病毒感染机会。儿童需特别注意个人卫生习惯的培养,家长应监督引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