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痛治疗包括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及多模式镇痛。药物治疗依疼痛程度选药;非药物治疗有物理治疗(按摩、热敷需注意不同人群禁忌)、心理干预(认知行为疗法、冥想针对不同患者)、经皮神经电刺激(需据个体调整并评估特殊病史者);多模式镇痛是联合多种方法制定个体化方案以增效减副。
一、药物治疗
癌痛的药物治疗需根据疼痛程度等选择合适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可用于轻度疼痛,阿片类药物适用于中重度疼痛等,具体药物需由医生依据患者情况开具。
二、非药物治疗
1.物理治疗
按摩:适当的按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癌痛,通过按摩特定的穴位或身体部位,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可能减轻疼痛感觉。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等人群,按摩的力度和部位选择需谨慎,例如老年人皮肤较为脆弱,按摩力度不宜过大;女性在乳房等敏感部位有癌痛时,按摩需避开相关区域。对于有严重骨质疏松等病史的患者,按摩时要避免对骨骼相关部位施加不当压力。
热敷:热敷可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从而减轻疼痛。热敷温度一般控制在40-50℃,每次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数次。但对于皮肤感觉减退的患者,如糖尿病神经病变导致皮肤感觉异常的癌痛患者,要注意避免烫伤,因为他们可能无法准确感知温度变化。
2.心理干预
认知行为疗法:通过改变患者对疼痛的认知和应对行为来缓解癌痛。对于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如长期从事高强度工作的患者,可帮助其调整心态,减少因疼痛产生的焦虑和恐惧情绪。例如引导患者采用放松的思维方式,专注于当下,分散对疼痛的注意力。对于有抑郁病史的癌痛患者,心理干预可能需要与抗抑郁治疗相结合,以更好地缓解疼痛相关的心理问题。
冥想:冥想有助于患者放松身心,降低应激水平,从而减轻癌痛带来的不适。不同年龄的患者可选择适合的冥想方式,儿童癌痛患者的冥想需在家长和专业人员引导下进行,通过简单的呼吸引导等方式帮助其缓解疼痛相关的紧张情绪。
3.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
利用低频电流刺激神经来缓解疼痛。对于不同个体,需调整合适的电流强度和频率。例如对于年轻、身体状况较好的癌痛患者,可能可以耐受相对较高强度的电流刺激;而对于年老体弱或有心脏起搏器等特殊病史的患者,则需要严格评估后谨慎使用,因为TENS可能会对心脏等器官产生一定影响。
三、多模式镇痛
采用多种镇痛方法联合应用,发挥不同作用机制药物或治疗方法的协同作用,同时降低单一药物的剂量和不良反应。例如将药物治疗与物理治疗、心理干预等结合,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年龄、身体状况等综合制定个体化的多模式镇痛方案,以达到更好的癌痛缓解效果,同时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