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可通过典型临床表现初步识别,确诊需结合实验室检查等;家庭护理要隔离休息、做好口腔、皮肤、发热护理;出现持续高热不退等重症迹象需立即就医,症状轻可先居家护理,小婴儿和有基础疾病的宝宝需特殊关注,家长要冷静采取正确护理并依病情决定就医。
一、手足口病的识别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主要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斑丘疹、疱疹,部分患儿可伴有发热、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一般通过典型的临床表现可初步识别,但确诊需要结合实验室检查等。
二、家庭护理要点
隔离休息:一旦发现宝宝得了手足口病,应立即将其隔离,避免交叉感染。因为手足口病具有传染性,隔离可以防止病毒传播给其他儿童。一般需要隔离至症状消失后1周左右。
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饭后用生理盐水漱口。由于口腔内有疱疹,宝宝可能会感到疼痛,影响进食,保持口腔清洁有助于预防继发感染,减轻不适。
皮肤护理: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疱疹,防止破溃感染。疱疹破溃后可能会引起局部感染,所以要尽量让宝宝的皮肤保持干燥、清洁。可以给宝宝穿宽松、柔软的衣物,减少对皮肤的摩擦。
发热护理:如果宝宝有发热症状,可采用物理降温,如用温水擦拭宝宝的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物理降温相对温和,适合儿童。密切监测体温变化,当体温超过38.5℃且宝宝精神状态不佳时,需及时就医,但避免自行给低龄儿童使用退热药物,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方式。
三、医疗就诊情况
需立即就医的情况:如果宝宝出现持续高热不退、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肢体抖动、呼吸急促、面色苍白等表现,提示可能出现了重症手足口病的迹象,需立即送往医院就诊。因为这些症状可能是脑炎、心肌炎等严重并发症的表现,延误治疗可能会危及生命。
普通就诊情况:对于症状相对较轻,只有手、足、口腔的疱疹和低热,精神状态良好的宝宝,可以先在家中按照上述护理要点进行护理,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果病情没有好转甚至加重,也应及时就医。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小婴儿:小婴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对手足口病的耐受能力较差,更易出现重症情况。在护理小婴儿时要更加精细,密切观察其精神状态、呼吸、体温等情况,一旦有异常表现要及时就医。同时,要注意保持小婴儿口腔清洁的方法要温和,避免损伤口腔黏膜。
有基础疾病的宝宝:如果宝宝本身有先天性心脏病、哮喘、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得了手足口病后病情可能会相对复杂,需要更加密切地监测病情,及时与医生沟通宝宝的基础疾病情况,以便医生制定更全面的治疗和护理方案。
总之,宝宝得了手足口病后,家长要保持冷静,采取正确的护理措施,并根据宝宝的病情变化及时决定是否就医,以确保宝宝能够顺利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