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高发期主要在每年4-7月,部分地区延至8-9月,受气温湿度及人群聚集性活动影响,婴幼儿、学龄前儿童高发,免疫力低下及有基础疾病儿童需特别注意,前者要避免去人群密集处且及时就医,后者要注意卫生、避免接触患者并就医时说明基础疾病情况。
季节因素影响
气温与湿度:在春季末期到夏季,气温逐渐升高,湿度相对适宜,这种环境条件有利于肠道病毒的存活和传播。肠道病毒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能够较好地保持活性,从而增加了人与人之间传播的机会。例如,研究发现当气温在25~30℃左右,相对湿度在60%~80%时,肠道病毒的传播风险显著上升。
人群聚集性活动增加:随着气温升高,学校、幼儿园等场所的户外活动增多,儿童之间的密切接触机会增加。儿童免疫系统相对不完善,容易成为易感人群,且在集体场所中病毒传播速度较快,进一步促进了手足口病在这个时期的高发。比如,在学校开学后,尤其是春季开学后,若有手足口病病例出现,很容易在校园内通过飞沫传播、接触被污染的物品等方式迅速传播开来。
不同年龄人群的高发特点
婴幼儿:0~5岁的婴幼儿是手足口病的高发人群。由于他们的免疫系统发育尚未成熟,对肠道病毒的抵抗力较弱。而且婴幼儿的卫生习惯较差,容易接触到被病毒污染的物体表面后将病毒带入口中,增加感染风险。例如,婴幼儿可能会用手接触地面、玩具等被污染的物品后,未及时洗手就放入口中,从而感染肠道病毒引发手足口病。
学龄前儿童:3~6岁的学龄前儿童也是手足口病的高发群体。这个阶段的儿童开始进入幼儿园等集体场所,与其他儿童的接触频繁,加上自我保护意识和卫生习惯相对较差,容易受到肠道病毒的侵袭。比如在幼儿园中,如果有一个儿童感染了手足口病,在共同玩耍、使用公共玩具等情况下,很容易传染给其他儿童。
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免疫力低下儿童:患有先天性免疫缺陷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导致免疫力低下的儿童,感染手足口病后病情往往较为严重,发展为重症病例的风险更高。这类儿童应尽量避免前往人群密集、空气流通不畅的公共场所。如果必须前往,应佩戴口罩,并且家长要密切观察儿童的身体状况,一旦出现发热、手足皮疹等疑似手足口病的症状,要及时就医,并向医生告知儿童的免疫状况,以便医生进行针对性的诊断和治疗。
有基础疾病的儿童:对于本身患有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基础疾病的儿童,感染手足口病后可能会加重基础疾病的病情。例如,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儿童感染手足口病后,发热、炎症反应等可能会增加心脏的负担,诱发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因此,这类儿童在手足口病高发期要更加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和通风,避免与手足口病患者密切接触。如果出现手足口病相关症状,应尽快就医,在就医过程中要向医生详细说明儿童的基础疾病情况,以便医生全面评估病情并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