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引发因素包括日照不足、维生素D摄入不足、生长速度快以及疾病与药物影响,如儿童日照不足会致内源性维生素D合成减少,母乳喂养儿、人工喂养儿及年长儿存在维生素D摄入不足情况,婴儿期生长发育快易发病,胃肠道、肝脏疾病及某些药物会影响维生素D吸收、活化或代谢从而引发该病
一、日照不足
人体皮肤内的7-脱氢胆固醇经紫外线照射可转化为维生素D,这是人体内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如果儿童日照不足,例如长期居住在室内、冬季户外活动少等情况,会导致内源性维生素D合成减少。婴幼儿户外活动时间相对较少,若家长未重视带孩子适当晒太阳,就容易引发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不同年龄段儿童对日照的需求不同,婴幼儿每天需要适当的户外活动来获取足够的紫外线照射以合成维生素D。
二、维生素D摄入不足
母乳喂养儿:母乳中维生素D含量相对较低,若母亲本身维生素D缺乏且未及时补充,纯母乳喂养的婴儿维生素D摄入不足。6个月以内的婴儿主要食物是母乳,若母乳中维生素D含量不能满足其生长发育需求,就易发生佝偻病。
人工喂养儿:配方奶粉中维生素D的含量若不符合婴儿的需求标准,或者奶粉调配不合理等情况,也会导致婴儿维生素D摄入不足。例如市场上部分奶粉中维生素D含量未达到婴儿每日所需的适宜量,长期食用就可能引发佝偻病。
年长儿:如果儿童的饮食结构不合理,膳食中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深海鱼、动物肝脏等)摄入过少,也会造成维生素D摄入不足,尤其是那些挑食、偏食的年长儿。
三、生长速度快
婴儿期生长发育迅速,尤其是早产儿、双胎儿,其体内储存的维生素D不足,且出生后生长速度更快,对维生素D的需求量较大,若不及时补充,极易发生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例如早产儿出生时体内维生素D储备少,出生后生长发育速度较足月儿快,若未能及时补充足够的维生素D,就更容易出现佝偻病相关表现。
四、疾病与药物影响
胃肠道疾病:一些胃肠道疾病会影响维生素D的吸收,如慢性腹泻、先天性胆道梗阻等。慢性腹泻会导致肠道对营养物质包括维生素D的吸收障碍,使体内维生素D水平降低;先天性胆道梗阻会影响脂肪的吸收,而维生素D是脂溶性维生素,脂肪吸收不良会间接影响维生素D的吸收,从而引发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肝脏疾病:肝脏是维生素D代谢活化的重要器官,患有肝脏疾病时,如肝炎、肝硬化等,会影响维生素D的羟化过程,导致维生素D不能正常活化发挥作用,进而引起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药物影响:长期服用抗惊厥药物(如苯巴比妥、苯妥英钠等)可加速维生素D的代谢,使其在体内的活性降低;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也会影响钙、磷代谢,干扰维生素D的作用,增加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发生风险。例如长期服用抗惊厥药物的儿童,由于药物加速维生素D代谢,若不注意补充,就容易出现维生素D缺乏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