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咳是由百日咳鲍特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是唯一传染源,经飞沫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多见。病程分卡他期、痉咳期、恢复期,婴幼儿病情可危重,成人症状相对轻。诊断靠实验室检查,预防需疫苗接种和隔离防护,治疗包括一般、抗菌、对症治疗。
1.流行病学特点
传染源: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自潜伏期末至发病后6周均有传染性,以发病最初1-3周传染性最强。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易感者吸入患者咳嗽、打喷嚏时喷出的含有百日咳鲍特菌的飞沫而被感染。
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尤其多见,新生儿也可发病。未接种疫苗或疫苗接种不全的人群易感染。
2.临床特点
病程分期
卡他期:类似普通感冒,可有咳嗽、流涕、打喷嚏、低热等症状,此期持续1-2周。此阶段传染性最强,但症状不典型,易被忽视。
痉咳期:出现典型的痉咳症状,表现为突发数十声急促的咳嗽,咳末伴有深长的鸡鸣样吸气吼声,反复发作。患儿常面红耳赤、舌向外伸、眼睑浮肿等。此期可持续2-6周或更长。
恢复期:痉咳逐渐减轻至停止,鸡鸣样吸气吼声消失,此期持续2-3周。
不同人群表现差异
婴幼儿:由于咳嗽反射较弱,气管和支气管管腔较窄,容易导致呼吸暂停、发绀甚至窒息等严重情况,病情相对危重,需要密切关注。例如,新生儿患百日咳时,痉咳不典型,可表现为呼吸暂停、青紫等。
成人:成人百日咳症状相对较轻,卡他期较长,痉咳期较短,但也具有传染性,可传播给儿童等易感人群。
3.诊断方法
实验室检查
细菌学检查:发病早期可取鼻咽拭子或咳碟法培养百日咳鲍特菌,是确诊的重要依据,但阳性率随病程延长而降低。
血清学检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可检测血清中的百日咳特异性抗体,一般用于回顾性诊断或辅助诊断。
分子生物学检查:核酸扩增技术(如PCR)可检测百日咳鲍特菌核酸,灵敏度和特异性较高,能早期快速诊断。
4.预防措施
疫苗接种:接种百日咳疫苗是预防百日咳的有效措施。我国目前实行百白破三联疫苗(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接种,婴儿一般在3、4、5月龄各接种1剂,18-24月龄加强接种1剂。
隔离防护:对百日咳患者要及时隔离,隔离期自发病起7周或痉咳出现后4周。在百日咳流行期间,避免带儿童去人员密集的场所,接触患者时应佩戴口罩等防护用品。
5.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安静,避免刺激患儿引起痉咳。加强护理,防止并发症发生。对于婴幼儿要注意观察呼吸、面色等情况,及时发现窒息等紧急情况。
抗菌治疗:发病早期(卡他期)应用抗生素可以减轻症状、缩短病程、减少传播。首选红霉素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但需注意新生儿使用红霉素可能存在的一些潜在风险,且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对症治疗:对于痉咳剧烈的患儿,可适当使用镇静剂等对症处理,但要谨慎用药,尤其避免不恰当使用可能影响呼吸等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