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导管扩张症是乳腺慢性非细菌性炎症,由导管排泄障碍、异常激素刺激等致导管扩张及炎症反应,有乳头溢液、乳晕下肿块等表现,通过影像学、病理检查诊断,分非手术(物理治疗、药物调节)和手术治疗,不同人群需注意保持内分泌稳定、定期检查、积极治原发疾病以防控该病。
发病原因
导管排泄障碍:乳头的发育异常,如乳头内陷、乳头分裂等,可导致导管开口阻塞,使导管内的分泌物排出不畅,分泌物积聚在导管内,引起导管扩张。另外,中老年女性的乳腺导管逐渐发生退行性变,也可能导致导管排泄功能减退,从而引发本病。
异常激素刺激:体内雌激素、孕激素等激素水平失衡,可能会刺激乳腺导管上皮细胞增生、分泌增加,促使导管扩张。例如,长期服用含有激素的药物,或者患有内分泌疾病导致激素水平紊乱等情况,都可能与该病的发生有关。
临床表现
乳头溢液:多为自发性溢液,溢液的颜色可呈淡黄色、棕色或血性等。溢液往往是由于扩张导管内的分泌物排出不畅,积聚到一定程度后溢出。
乳晕下肿块:常可在乳晕周围触及肿块,肿块质地较硬,边界不清,与周围组织可有粘连。随着病情进展,肿块可能会与皮肤粘连,甚至出现红肿、疼痛等炎症表现。
乳头乳晕改变:部分患者可出现乳头内陷,乳晕皮肤可能会有橘皮样改变等。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乳腺超声:可以清晰地显示乳腺导管的扩张情况,以及肿块的位置、大小、形态等,有助于初步判断病情。
乳腺钼靶X线检查:能发现导管扩张形成的导管影等异常情况,对诊断有一定的帮助,但对于一些较小的病变可能不如超声敏感。
病理检查:通过细针穿刺抽吸细胞学检查或手术切除肿块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是明确诊断的金标准,可以明确病变的性质,区分是良性还是恶性病变等。
治疗原则
非手术治疗:
对于病情较轻、炎症不明显的患者,可以采取局部热敷等物理治疗方法,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症状。
若有乳头溢液情况,可使用一些药物调节内分泌,但需在医生指导下根据激素水平情况合理选用药物。
手术治疗:
当病情较重,如肿块较大、炎症反复发作、怀疑有恶变等情况时,多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导管切除术、乳腺区段切除术等,具体手术方式需根据患者的病情、病变范围等因素来决定。
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
育龄女性:要注意保持内分泌的稳定,避免长期熬夜、精神压力过大等不良生活方式,因为这些因素可能会影响激素水平,增加乳腺导管扩张症的发病风险。如果出现乳头溢液、乳晕下肿块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检查。
中老年女性:随着年龄增长,乳腺导管功能逐渐减退,更要关注乳腺健康,定期进行乳腺检查,如乳腺超声、乳腺钼靶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病变,早期治疗。
有内分泌疾病的人群:如患有甲状腺疾病、卵巢疾病等导致内分泌紊乱的患者,要积极治疗原发疾病,严格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控制激素水平,降低乳腺导管扩张症的发生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