浆细胞性乳腺炎是一种以乳腺导管扩张、浆细胞浸润为病变基础的慢性非细菌性炎症,病因包括乳腺导管排泄障碍、异常激素刺激、微生物感染等,临床表现分急性期和慢性期,诊断靠影像学检查和病理检查,治疗有非手术和手术治疗,妊娠期、哺乳期女性患该病需特殊注意。
一、病因
1.乳腺导管排泄障碍:如先天性乳头畸形、凹陷、不洁,或外来毛发、纤维等引起乳管堵塞,导致导管扩张,分泌物积聚,刺激周围组织引发炎症。
对于有先天性乳头畸形、凹陷的人群,相对更容易出现乳腺导管排泄障碍,进而增加患浆细胞性乳腺炎的风险。
2.异常激素刺激:卵巢功能紊乱,雌激素、孕激素比例失调,引起乳腺导管上皮增生,管腔内分泌物积聚,导致导管扩张。
育龄期女性由于卵巢功能相对活跃,激素水平变化较大,相比其他年龄段人群,在激素异常刺激下患浆细胞性乳腺炎的可能性相对更高。
3.微生物感染:导管内的分泌物郁积分解,刺激周围组织,引起炎症反应,虽非细菌感染为主,但可能有一些微生物参与其中。
二、临床表现
1.急性期:
乳房红肿热痛:乳房局部出现红肿,皮肤温度升高,伴有疼痛,疼痛程度不一,可为隐痛、胀痛或刺痛等。
乳头溢液:多为浆液性或浆血性溢液,乳头可能有异味。
2.慢性期:
肿块形成:乳房内可触及肿块,质地较硬,边界不清,与周围组织有粘连,可与皮肤粘连,甚至出现乳头内陷、乳房皮肤橘皮样改变等类似乳腺癌的表现,但一般进展相对缓慢。
三、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乳腺超声:可显示乳腺导管扩张情况、肿块的位置、大小及内部回声等,有助于初步判断病变范围。
乳腺钼靶:对发现乳腺内的钙化等情况有一定价值,可辅助诊断。
2.病理检查:通过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是明确诊断的金标准,可观察到浆细胞浸润等典型病理改变。
四、治疗原则
1.非手术治疗:
抗感染治疗:若有继发感染,可使用抗生素,但需注意非细菌感染为主,抗生素使用需谨慎,遵循循证医学原则合理选择。
局部热敷等:急性期可局部热敷,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症状,但需注意温度适宜,避免烫伤。
2.手术治疗:
病灶切除术:对于反复发作、肿块较大或怀疑恶变的情况,可考虑手术切除病灶。但手术方式需根据病变范围等综合判断,不同患者情况不同,手术方案个体化。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妊娠期女性:妊娠期患浆细胞性乳腺炎需特别谨慎处理,由于妊娠期间身体处于特殊生理状态,治疗时要充分考虑对胎儿的影响,优先选择对胎儿相对安全的治疗方式,如非手术治疗为主时需密切监测病情变化。
2.哺乳期女性:哺乳期发生浆细胞性乳腺炎,要注意与哺乳期乳腺炎相鉴别,治疗时需权衡哺乳对婴儿的影响以及疾病本身的治疗需求,部分情况下可能需要暂停患侧哺乳,但要注意保持乳汁的排出,避免乳汁淤积加重病情。同时要关注自身身体恢复情况,遵循医生的治疗建议进行规范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