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由伤寒杆菌经粪-口传播,感冒多由病毒经飞沫或接触传播;伤寒潜伏期7-14天,起病缓,有阶梯热等表现及并发症,儿童症状不典型;感冒起病急,有上呼吸道症状,流感全身症状重,儿童易高热惊厥;伤寒靠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诊断,儿童需谨慎解读结果;感冒依表现诊断,流感需抗原检测,儿童要鉴别;伤寒用抗生素等治疗,儿童用药谨慎,感冒对症治疗,流感用抗流感药需规范,儿童优先非药物干预。
一、病因方面
1.伤寒:由伤寒杆菌引起,伤寒杆菌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水源污染是常见的传播方式,比如被伤寒杆菌污染的水源被人饮用后易引发感染,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和青壮年相对更易受影响,生活卫生条件差、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感染风险更高。
2.感冒:多由病毒引起,常见病毒有鼻病毒、冠状病毒等,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传播,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病,季节变化时更易发病,生活节奏快、过度疲劳、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感冒的发病几率,有慢性基础疾病的人群感冒后病情可能更易加重。
二、临床表现方面
1.伤寒:潜伏期一般为7-14天,起病缓慢,初期表现为发热,体温呈阶梯状上升,可伴有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等,极期会出现持续高热、相对缓脉、玫瑰疹、消化道症状(如腹胀、便秘或腹泻)、神经系统症状(如表情淡漠、听力减退等),病程中还可能出现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儿童患伤寒时,症状可能不典型,热型多不规则,消化道症状相对更突出。
2.感冒:起病较急,主要症状为上呼吸道症状,如鼻塞、流涕、打喷嚏、咽痛等,部分患者有低热或无发热,全身症状相对较轻,如轻度乏力、头痛等,一般无并发症,但若为流感病毒引起的感冒,全身症状更重,可出现高热、全身酸痛、乏力等,儿童感冒时可能更容易出现高热惊厥等情况。
三、诊断方面
1.伤寒:需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可见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培养、骨髓培养是确诊伤寒的重要依据,肥达反应对伤寒有辅助诊断价值,但结果需结合临床综合判断。儿童诊断伤寒时,要注意其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检查结果解读需更谨慎。
2.感冒:主要根据临床表现诊断,一般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即可初步诊断,若为流感,可通过流感病毒抗原检测等明确病毒类型,儿童感冒诊断时要注意与其他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鉴别,避免误诊。
四、治疗方面
1.伤寒:主要采用抗生素治疗,如喹诺酮类等,但儿童使用需谨慎,优先选择对儿童相对安全的药物,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药物不良反应,同时注意支持对症治疗,如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
2.感冒:以对症治疗为主,如缓解鼻塞、流涕等症状的药物,流感病毒引起的感冒可使用抗流感病毒药物,但儿童使用抗流感病毒药物要严格遵循适应症和用药规范,一般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措施缓解症状,如多休息、多饮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