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百日咳
百日咳由百日咳鲍特菌引起,患者是唯一传染源,经飞沫传播,婴幼儿等易感。临床分卡他、痉咳、恢复期,有实验室诊断方法,可通过疫苗接种、隔离防护预防,婴幼儿和成人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病原体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鲍特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百日咳鲍特菌是一种革兰阴性短小杆菌,该菌可产生多种毒素,如百日咳毒素、腺苷酸环化酶毒素等,这些毒素在致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流行病学特点
传染源: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从潜伏期末到发病后6周内都具有传染性,发病1-3周内传染性最强。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当患者咳嗽、打喷嚏时,含有百日咳鲍特菌的飞沫会被周围人吸入而感染。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婴幼儿尤其容易感染。由于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感染后病情往往较重。未接种疫苗或接种疫苗后免疫效果不佳的人群也属于易感人群。
三、临床表现
临床分期
卡他期:一般持续1-2周。患者主要表现为类似普通感冒的症状,如咳嗽、流涕、打喷嚏、低热等,此期传染性最强,但容易被忽视。
痉咳期:持续2-6周或更久。典型的表现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咳嗽末伴有深长的鸡鸣样吸气吼声。由于频繁剧烈的咳嗽,患者可能出现面红耳赤、舌系带溃疡、眼结膜下出血等表现。婴幼儿痉咳期可能不典型,常表现为阵发性屏气、发绀、窒息等,若不及时抢救,可能危及生命。
恢复期:持续2-3周。咳嗽逐渐减轻、消失。
四、诊断方法
实验室检查
细菌培养:取患者鼻咽拭子进行细菌培养,是诊断百日咳的金标准,但需要一定的培养条件和时间。
核酸检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方法检测百日咳鲍特菌的核酸,具有快速、敏感的特点。
血清学检查: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的百日咳特异性抗体,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百日咳毒素抗体等,常用于回顾性诊断。
五、预防措施
疫苗接种:接种百日咳疫苗是预防百日咳的最有效措施。我国儿童计划免疫程序中包含百日咳疫苗,一般采用百白破三联疫苗(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接种,婴儿出生后需按规定程序接种。对于未接种过疫苗或疫苗接种不全的密切接触者,可使用百日咳免疫球蛋白进行被动免疫预防。
隔离防护:在百日咳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带婴幼儿去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如果家庭成员中有百日咳患者,应注意隔离,患者居住的房间要保持通风良好,接触患者时应佩戴口罩等防护用品。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婴幼儿:由于婴幼儿免疫系统脆弱,感染百日咳后病情可能较重,因此要格外注意预防。一旦怀疑婴幼儿有百日咳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诊断。对于已接种疫苗的婴幼儿,也要密切观察其健康状况,因为疫苗接种后并非100%能预防感染,但可以减轻症状的严重程度。
成人:成人感染百日咳后,虽然症状可能相对婴幼儿较轻,但也具有传染性,可能会传染给身边的婴幼儿等易感人群。成人在接触婴幼儿等易感人群时应注意防护,若出现类似百日咳的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传播给他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