浆细胞性乳腺炎的表现
浆细胞性乳腺炎临床表现多样,急性期有乳房局部红肿热痛、乳头内陷及溢液等,伴低热等全身症状;亚急性期乳房可触及边界不清、质地硬且与周围组织粘连的肿块,皮肤有橘皮样改变和轻度色素沉着;慢性期可形成有异味脓性分泌物流出的瘘管,乳房外形受影响,且具有反复发作性。
一、临床表现
(一)急性期表现
1.乳房局部症状
多发生于非哺乳期或绝经期女性,也可见于哺乳期女性。起病较急,乳房可出现局部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红肿范围可大小不一,可能从局部小块红肿逐渐扩大,皮肤温度升高,有明显压痛。例如部分患者乳房皮肤发红区域直径可达3-5cm左右,且触痛明显,这是由于炎症细胞浸润、血管扩张等病理改变导致。
乳头可能出现内陷情况,这是因为乳腺导管受病变影响,发生挛缩等改变,乳头内陷率在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中占一定比例。同时,部分患者可伴有乳头溢液,溢液性质多样,可为浆液性、脓性或血性,溢液涂片镜检可见较多浆细胞等炎症细胞。
2.全身症状
部分患者可出现低热,体温多在37.5-38.5℃之间,这是机体对炎症反应的全身性表现。一般全身症状相对较轻,若炎症较重时,全身症状可能会稍有加重,但通常不会出现高热、寒战等严重全身感染症状,不过也有个别病情较重的患者可能出现轻度全身不适、乏力等表现。
(二)亚急性期表现
1.肿块形成
乳房内可触及肿块,肿块边界多不清,质地较硬,与周围组织粘连。肿块大小不等,小的如核桃大小,大的可如鸡蛋大小甚至更大。例如有的患者乳房内肿块直径可达7-8cm,肿块活动度差,这是因为炎症过程中纤维组织增生、炎性渗出与周围组织相互粘连所致。
肿块可能有压痛,但较急性期有所减轻,此时炎症反应处于相对稳定阶段,但仍存在局部组织的病理改变。
2.皮肤改变
皮肤可能出现橘皮样改变,这是由于皮下淋巴管受炎症累及,淋巴回流受阻,导致皮肤水肿,毛囊及毛囊孔明显下陷,形似橘皮。同时,皮肤可能有轻度色素沉着,这是因为局部炎症反复发作,组织修复过程中出现色素代谢异常等情况。
(三)慢性期表现
1.瘘管形成
病情迁延不愈时可形成瘘管,瘘管可自乳头或乳房皮肤破溃处流出脓性分泌物,分泌物有异味。瘘管周围皮肤可出现反复红肿、破溃、愈合的过程,给患者带来长期的痛苦。例如有的患者瘘管反复破溃,持续时间可达数月甚至数年,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瘘管形成后,乳房外形可能受到影响,出现局部凹陷等畸形改变,这是由于瘘管周围组织纤维化、瘢痕收缩等原因导致。
2.反复发作性
浆细胞性乳腺炎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即使经过治疗后症状有所缓解,也容易在一些诱因下再次发作,如机体免疫力下降、局部卫生状况不佳、再次受到外伤等。不同患者发作频率有所差异,有的患者可能每年发作1-2次,有的患者发作频率相对较低,但总体而言复发率较高,这与疾病的病理基础有关,其发病机制涉及乳腺导管扩张、免疫反应异常等多方面因素,导致病情容易反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