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疫苗有必要打。其针对肠道病毒71型研制,6月龄-5岁是主要接种对象,基础免疫2剂次间隔1个月。从疾病危害看,可降EV-71相关重症风险,从公共卫生角度能减群体发病负担。过敏体质、患病、免疫功能低下儿童接种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手足口病疫苗的作用原理
手足口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其中肠道病毒71型(EV-71)是导致重症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手足口病疫苗是针对EV-71研制的灭活疫苗,通过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抗体,当人体接触EV-71时,体内已有的抗体可以迅速发挥作用,从而降低感染EV-71后发生重症手足口病的风险。大量科学研究表明,接种手足口病疫苗后,机体对EV-71感染的保护效力较高,能有效减少由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病例、重症和死亡病例。
二、接种对象及接种程序
接种对象:6月龄-5岁儿童是手足口病的高发人群,所以手足口病疫苗的主要接种对象为6月龄-5岁儿童。对于5岁以上儿童,由于自身免疫系统逐渐完善且接触EV-71的机会相对减少等因素,一般不再推荐接种,但如果是EV-71感染高风险的5岁以上儿童,如在托幼机构、学校等集中场所且有较高暴露风险的,可根据个体情况由专业医生评估后决定是否接种。
接种程序:基础免疫程序为2剂次,间隔1个月。一般建议尽早接种,6月龄开始即可接种首剂,尽量在12月龄前完成2剂次接种,以尽早获得保护。
三、接种的必要性分析
从疾病危害角度: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受累、肺水肿、循环障碍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而接种手足口病疫苗能显著降低EV-71相关重症手足口病的发生风险,对于儿童健康是一种有效的保护措施。例如,多项大规模的临床研究显示,接种疫苗后,EV-71相关重症手足口病的保护率可达70%-90%以上,这充分体现了疫苗在预防重症疾病方面的重要作用。
从公共卫生角度:手足口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在儿童聚集的场所如幼儿园、学校等容易传播。儿童接种疫苗不仅能保护自身,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疾病在人群中的传播风险,减少整个群体的发病负担,具有公共卫生效益。
四、特殊人群接种注意事项
过敏体质儿童:如果儿童对疫苗中的成分过敏,如对疫苗辅料等过敏,则禁忌接种手足口病疫苗。在接种前,家长应详细告知医生儿童的过敏史,包括食物过敏、药物过敏等情况。
患病儿童:当儿童处于发热、急性疾病期,或患有严重慢性疾病急性发作期时,应暂缓接种手足口病疫苗,待疾病康复后再考虑接种。例如,儿童患有感冒伴有发热时,需要等体温恢复正常且病情稳定后再进行接种,因为此时儿童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接种疫苗可能会加重身体不适或影响免疫应答效果。
免疫功能低下儿童:免疫功能低下的儿童接种疫苗后,免疫应答可能不如正常儿童理想,保护效果可能会受到影响。对于这类儿童,接种前需要由医生进行全面评估,权衡接种疫苗的益处和可能存在的风险后再决定是否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