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症状
脑瘫是由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致持续存在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的综合征,症状因受累部位不同而异,包括运动障碍(痉挛型、不随意运动型、共济失调型)、姿势异常、智力障碍、语言障碍、癫痫发作、视觉障碍、听觉障碍等。
运动障碍:
痉挛型:较为常见,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肢体活动受限。例如患儿的下肢常表现为内收肌张力增高,行走时呈交叉步态,膝关节屈曲困难,跟腱挛缩导致马蹄足等;上肢常表现为肩关节内收,肘关节屈曲,腕关节、手指关节屈曲等异常姿势。在婴儿期可表现为俯卧位不能抬头,仰卧位时双下肢屈曲,上肢内收、内旋,手握拳等。这类患儿在不同年龄阶段运动发育均落后于正常儿童,如6月龄不能翻身,8月龄不能独坐等。
不随意运动型:以锥体外系受损为主,患儿表现为不自主、无目的、不协调的运动。常出现手足徐动,面部肌肉出现怪异表情,睡眠时异常动作消失。幼儿期表现为舞蹈样动作、肌张力障碍等,随意运动时不自主运动增多,紧张时加重,安静时减轻,入睡后消失。
共济失调型:较少见,主要表现为平衡和协调功能障碍。患儿步态不稳,行走时两脚间距加宽,左右摇晃,走路易跌倒;手指动作不协调,有意向性震颤,精细运动困难,如拿东西时不能准确把握物体的距离和方向,写字时字体歪斜等;动作笨拙,运动发育落后,如坐、站、走等大运动发育较正常儿童延迟。
姿势异常:患儿可出现多种异常姿势,且这种异常姿势在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表现。例如新生儿期可能表现为头偏向一侧,四肢肌张力异常;婴幼儿期可能出现头后仰、角弓反张、下肢交叉等异常姿势;随着年龄增长,异常姿势可能更加固定和明显,影响患儿的正常活动和功能。
智力障碍:约有2/3的脑瘫患儿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其中约1/4为重度智力障碍,其余为轻度或中度智力障碍。智力障碍的患儿在认知、学习、语言等方面较正常儿童落后,如对周围环境的认知能力差,学习新事物困难,语言发育迟缓等。
语言障碍:不少脑瘫患儿伴有语言障碍,表现为语言发育迟缓,发音不清或口吃,不能正常表达自己的意愿等。有的患儿可能存在构音器官的运动障碍,如嘴唇、舌头等部位的肌肉控制不协调,导致说话时发音不准确;还有的患儿可能因智力障碍等因素影响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癫痫发作:约有1/3-1/2的脑瘫患儿合并癫痫,其中以痉挛型四肢瘫、偏瘫患儿多见。癫痫发作的形式多样,可为部分性发作、全身性发作等。癫痫发作可能会加重患儿的脑损伤,影响其运动、智力等方面的发育。
视觉障碍:部分脑瘫患儿存在视觉障碍,如斜视、屈光不正(近视、远视、散光等)、视野缺损等。斜视较为常见,可导致患儿双眼不能同时注视同一物体,影响其深度感知和空间定位能力;屈光不正会影响患儿的视力,进而影响其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和学习。
听觉障碍:约有25%的脑瘫患儿伴有听觉障碍,尤其是高频听力损失较多见。听觉障碍会影响患儿对语言的感知和理解,进而影响其语言发育和与外界的沟通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