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隙性脑梗塞的症状
腔隙性脑梗塞是脑深部微小动脉闭塞致脑组织缺血性软化病变,症状因梗塞部位不同而异,常见纯运动性轻偏瘫(一侧面部、上肢及下肢无力,中老年人高发,受基础疾病、生活方式等影响)、纯感觉性卒中(一侧身体感觉异常,中老年人多发,与基础疾病、生活方式等相关)、共济失调性轻偏瘫(病变对侧轻偏瘫伴共济失调,中老年人易患,受基础疾病、生活方式等影响)、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发音不清、吞咽困难及一侧手无力精细运动障碍,中老年人好发,与基础疾病、生活方式等有关)
纯运动性轻偏瘫:较为常见,表现为一侧面部、上肢及下肢无力,不伴有感觉障碍、视觉障碍及语言障碍等。例如患者可能出现一侧手臂抬举费力,走路时一侧下肢行走不稳等情况,这种症状可在数小时或1-2天达到高峰,常见于内囊、脑桥、放射冠等部位的腔隙性梗塞。从年龄角度看,中老年人尤其是有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更易出现,男性和女性在发病率上可能无显著差异,但男性因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生率可能略高,进而相对更易患腔隙性脑梗塞出现此类纯运动性轻偏瘫症状;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高盐饮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发生风险,从而间接增加出现纯运动性轻偏瘫等腔隙性脑梗塞症状的可能性;对于有高血压病史的人群,若血压控制不佳,血管病变持续进展,就更容易出现腔隙性脑梗塞相关症状。
纯感觉性卒中:表现为一侧身体的感觉异常,如麻木、刺痛、烧灼感等,可累及面部、上肢、下肢或偏身。感觉异常的程度可轻可重,有的患者可能仅感觉轻微的肢体不适感,有的则感觉较为明显的麻木等。此类型多见于丘脑腹后核、内囊后肢、放射冠后部等部位的腔隙性梗塞。年龄上也是中老年人高发,同样受高血压等基础疾病影响,男性和女性发病风险与基础疾病的关联类似;生活方式不良会增加基础疾病发生概率进而影响症状出现;有糖尿病等病史的人群,由于血糖控制不佳会导致血管神经病变,也可能更容易出现纯感觉性卒中的腔隙性脑梗塞症状。
共济失调性轻偏瘫:表现为病变对侧的轻偏瘫伴有共济失调,以步态不稳较为明显,还可伴有肢体的动作不协调等。常见于脑桥基底部上1/3和下2/3交界处、内囊后肢及放射冠部位的腔隙性梗塞。中老年人为主要发病人群,基础疾病是重要影响因素,男性和女性发病与基础疾病的关系同前;生活方式对基础疾病的影响会波及该症状出现;有高血脂病史的人群,血脂异常会导致血管粥样硬化,增加腔隙性脑梗塞发生风险,进而可能出现共济失调性轻偏瘫症状。
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发音不清、吞咽困难,一侧手轻度无力及精细运动障碍,如持物不稳、书写笨拙等。多见于脑桥基底部上1/3与下2/3交界处,或内囊膝部的腔隙性梗塞。中老年人好发,基础疾病是关键因素,男性和女性发病受基础疾病影响程度相近;不良生活方式增加基础疾病风险从而影响症状出现;有心脏病史的人群,心脏病变可能导致血流动力学改变等,也可能引发腔隙性脑梗塞出现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