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毒是A族β溶血性链球菌累及真皮浅层淋巴管引起的感染性皮肤病,病因有细菌感染及皮肤破损、基础疾病等易感因素,临床表现有局部皮肤红斑、疼痛、水肿等及全身高热、寒战等症状,可通过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以抗生素为主,预防需注意皮肤护理、治疗基础疾病、避免诱因。
一、病因
细菌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是A族β溶血性链球菌,细菌多由皮肤或黏膜的细微损伤侵入,如足癣、口腔溃疡、鼻炎等病灶处的细菌可蔓延至局部淋巴管网引发丹毒。
易感因素
皮肤破损:皮肤的擦伤、裂伤、昆虫叮咬等破损情况,为细菌入侵提供了途径,比如儿童玩耍时皮肤不慎擦伤,若未及时处理,就可能增加患丹毒的风险;成年人因工作等原因导致手部皮肤破损,也易引发手部丹毒。
基础疾病:患有糖尿病、营养不良、慢性肝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机体抵抗力下降,更容易受到细菌侵袭而患丹毒。例如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皮肤局部抵抗力降低,一旦皮肤有微小损伤,就较易发生丹毒;营养不良的人群,身体各项机能相对较弱,对细菌的抵御能力差,也是丹毒的易感人群。
二、临床表现
局部症状
皮肤表现:起病急,患者局部皮肤会出现界限清楚的片状红斑,颜色鲜红,稍隆起,温度升高。比如面部丹毒时,面部会出现边界清晰的红斑,迅速向周围蔓延。病变部位有时可伴有水肿,严重时可出现水疱或大疱。
疼痛与压痛:局部有明显的疼痛和压痛,患者能感觉到病变处的疼痛不适,压痛较为明显。
全身症状:患者常伴有全身症状,如高热,体温可迅速升高至39℃-40℃,还可能出现寒战、头痛、恶心等全身不适表现。例如儿童患丹毒时,全身症状往往较为明显,除了高热外,还可能因高热导致精神萎靡等情况。
三、诊断
临床表现:根据典型的皮肤红斑、疼痛、高热等临床表现,初步怀疑丹毒。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提示有感染存在。同时,可进行细菌学检查,如取病变部位的疱液、血液等进行细菌培养,若培养出A族β溶血性链球菌可明确诊断。
四、治疗
抗生素治疗:一旦确诊丹毒,应及时使用抗生素治疗,首选青霉素类抗生素,如青霉素等,通过抗生素杀灭感染的细菌来控制病情。
五、预防
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避免皮肤破损,若有皮肤破损应及时处理。例如儿童要注意避免玩耍时受伤,成年人要注意工作中保护皮肤,一旦皮肤有小的破损,可用碘伏等进行消毒处理。
治疗基础疾病: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改善营养不良状况等,以提高机体抵抗力,降低丹毒的发病风险。比如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按照医嘱控制血糖,通过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等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从而减少丹毒的发生几率;营养不良人群应注意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均衡,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营养补充。
避免诱因:对于有足癣等易引发丹毒的基础疾病的人群,要积极治疗足癣等,避免因足癣搔抓等导致皮肤破损引发丹毒。例如足癣患者要坚持规范治疗足癣,避免用手搔抓足癣部位,防止细菌蔓延至其他部位引发丹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