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急疹有发热前期、发热后期与出疹期,3-2岁为高发人群,不同月龄表现有差异,发热期间饮食休息很重要,有基础疾病患儿需更密切监测与观察。
一、发热前期
1.持续时间与表现:婴幼儿急疹发热前期通常持续3-5天,此阶段患儿主要表现为突发高热,体温可骤升至39-40℃甚至更高,多为稽留热或弛张热,一般情况良好,可能仅有轻微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轻度流涕、咳嗽等,此阶段需密切监测体温,因为部分患儿可能因高热出现惊厥等情况,尤其对于有热性惊厥病史的婴幼儿更应加强体温管理,及时采取物理降温等措施,如用温水擦拭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部位,帮助散热。
二、发热后期与出疹期
1.热退疹出特点:当发热持续3-5天后,体温会突然下降,同时皮肤出现皮疹,这是婴幼儿急疹的典型表现。体温下降通常较为迅速,可在数小时内从高热状态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皮疹一般先发生于颈部、躯干,然后迅速蔓延至面部和四肢,皮疹为红色斑丘疹,大小不等,压之褪色,通常没有明显瘙痒,出疹时患儿一般情况会有所改善,精神状态较发热前期有所好转。对于婴幼儿急疹出疹期,要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因为婴幼儿皮肤娇嫩,搔抓可能导致皮肤破损继发感染,同时要注意观察皮疹变化及有无其他伴随症状,如有无呼吸急促、腹泻等情况,若有异常需及时就医。
三、整个发热过程的年龄差异影响
1.不同月龄婴幼儿表现:对于3个月-2岁的婴幼儿是急疹的高发人群,不同月龄的婴幼儿在发热规律上可能略有差异。较小月龄的婴儿,如3-6个月的婴儿,发热时可能更易出现精神萎靡等情况,且高热时惊厥的风险相对较高龄婴儿稍大,需要更谨慎地监测体温和加强护理;而6个月-2岁的婴幼儿,在发热前期可能相对能耐受较高体温,但出疹后仍需注意皮肤护理等。对于大于2岁的儿童,患婴幼儿急疹的概率相对较低,且发热及出疹的表现可能与上述3个月-2岁婴幼儿有所不同,但总体仍遵循先高热后热退疹出的大致规律。
四、生活方式对发热过程的影响及应对
1.饮食与休息影响:在发热期间,婴幼儿的饮食和休息对发热恢复有重要影响。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很关键,因为发热会使机体丢失较多水分,应鼓励患儿少量多次饮水,以预防脱水。同时,要保证患儿充足的休息,休息环境应安静、舒适,温度适宜,一般室内温度保持在22-25℃左右,湿度50%-60%为宜。若患儿因发热食欲不佳,可提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汤、粥等,但要注意营养均衡,避免因食欲差导致营养摄入不足影响恢复。
五、特殊病史婴幼儿的注意事项
1.有基础疾病患儿:对于有基础疾病的婴幼儿,如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免疫缺陷病等的患儿,患婴幼儿急疹时发热过程可能更为复杂。这些患儿在发热前期需更密切监测体温变化,因为基础疾病可能影响机体对发热的耐受及恢复能力。一旦出现发热,除了常规的监测和护理外,还需更频繁地观察患儿的一般状况,如呼吸、心率等,若出现呼吸急促、口唇发绀等异常情况需立即就医,因为基础疾病可能使病情变化更为隐匿和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