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期引起急性乳腺炎的原因主要有乳汁淤积、细菌入侵和机体免疫力下降。乳汁淤积因哺乳不当或乳腺导管本身异常致乳汁不能排空,为细菌滋生提供条件;细菌入侵可因乳头皲裂等皮肤破损,或婴儿口腔、外界环境带菌侵入;机体免疫力下降与哺乳期特殊生理状态、营养状况及合并其他疾病等有关。
一、乳汁淤积
1.原因
哺乳不当:哺乳期女性若未能按需哺乳,或婴儿吸吮姿势不正确,导致部分乳腺导管不通畅,乳汁不能完全排空。例如,婴儿只吸吮一侧乳房的部分区域,就会使该区域乳汁残留。从年龄和生活方式角度看,年轻初产妇可能由于缺乏哺乳经验,更容易出现哺乳不当的情况,其对正确哺乳姿势和频率的掌握不足,增加了乳汁淤积的风险。
乳腺导管本身异常:部分女性乳腺导管先天性狭窄或扭曲,使得乳汁排出困难。这与个体的先天生理结构有关,与年龄、生活方式等因素关联相对较小,但也会在哺乳期引发乳汁淤积进而导致急性乳腺炎。
2.影响:乳汁淤积后,为细菌的生长繁殖提供了良好的培养基。乳汁是营养丰富的物质,细菌在其中容易大量滋生,从而引发乳腺组织的炎症反应。
二、细菌入侵
1.皮肤破损
乳头皲裂:哺乳期女性乳头容易因婴儿吸吮用力过大等原因出现皲裂。例如,有些婴儿吸吮时力度较强,会导致乳头表面皮肤破裂。从性别角度看,这主要发生在女性哺乳期。乳头皲裂后,皮肤的屏障功能受损,细菌容易通过破损处侵入乳腺组织。初产妇由于乳头皮肤相对娇嫩,乳头皲裂的发生率可能相对较高,因为她们的乳头还未适应婴儿频繁的吸吮。
其他皮肤损伤:如乳头受到过度摩擦、抓伤等,也会使皮肤屏障破坏,细菌有可乘之机。这与女性哺乳期的日常护理有关,若穿着不合适的内衣,过度摩擦乳头,就可能造成皮肤损伤。
2.细菌来源
婴儿口腔:婴儿口腔中存在一定的细菌,在吸吮过程中,细菌可通过乳头破损处进入乳腺。婴儿的口腔卫生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细菌的种类和数量,若婴儿口腔卫生不佳,携带的致病菌可能更多,增加了感染风险。
外界环境:哺乳期女性若不注意乳头的清洁,外界环境中的细菌可附着在乳头上并侵入乳腺。例如,在公共场所哺乳时,乳头暴露在空气中,容易沾染细菌。
三、机体免疫力下降
1.生理因素
哺乳期特殊生理状态:哺乳期女性身体处于相对特殊的生理阶段,激素水平变化等可能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例如,产后体内激素水平的调整,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使机体的抵抗力有所下降。从年龄角度看,年轻哺乳期女性可能由于产后身体恢复尚未完全,免疫力相对较弱,更容易受到细菌感染引发急性乳腺炎。
营养状况:如果哺乳期女性营养摄入不均衡,缺乏某些维生素、蛋白质等营养物质,会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比如,长期素食且蛋白质摄入不足的哺乳期女性,其免疫力可能低于营养均衡的女性,更容易发生急性乳腺炎。
2.疾病因素
合并其他疾病:若哺乳期女性本身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会导致机体免疫力降低,增加了患急性乳腺炎的易感性。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身体的抗感染能力下降,细菌容易在乳腺组织中繁殖引发炎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