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抽动症可以治疗且有较大可能临床治愈,治疗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有心理行为治疗(支持性、认知行为、家庭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作息规律、避免过度疲劳),药物治疗依病情而定,治疗需多方面配合且周期可能较长。
一、非药物治疗方面
1.心理行为治疗
支持性心理治疗:针对儿童的心理状态进行疏导,了解儿童是否存在心理压力源,如学习压力、家庭环境等因素。对于学龄儿童,若因学业负担重产生焦虑情绪而诱发或加重抽动症状,通过与儿童沟通,帮助其正确看待学习压力,缓解焦虑情绪,部分儿童的抽动症状可得到改善。比如一些研究发现,通过定期与患儿进行心理沟通,营造轻松的交流环境,能减轻患儿的心理负担,对抽动症状的缓解有积极作用。
认知行为治疗:帮助儿童认识自身的抽动症状,教导儿童如何应对抽动发作时的不适以及如何在公众场合等情境下更好地适应。例如,教导儿童在抽动发作时可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如默默数数等,来减轻抽动带来的影响,随着治疗的进行,部分儿童的抽动频率和严重程度会逐渐降低。
家庭治疗:改善家庭环境,家长要给予儿童更多的理解与支持,避免对儿童的抽动症状过度关注或批评指责。一个和谐、宽松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儿童情绪稳定,对抽动症的恢复有促进作用。研究表明,家庭关系紧张的儿童抽动症状往往更容易反复,而家庭关系良好的儿童在接受治疗时恢复情况相对较好。
2.生活方式调整
作息规律:保证儿童充足的睡眠,一般学龄前儿童每天需要睡眠11-13小时,学龄儿童每天需要睡眠9-11小时。规律的作息有助于儿童身体机能的正常调节,对神经系统的稳定有积极意义,从而可能减少抽动症状的发作频率。例如,有研究显示,作息不规律的儿童抽动症复发率相对较高,而保持良好作息的儿童抽动症状改善情况更明显。
避免过度疲劳:合理安排儿童的学习和娱乐时间,避免长时间看电视、玩电子游戏等。过度疲劳会使儿童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容易诱发或加重抽动症状。比如,连续长时间学习后儿童出现抽动症状加重的情况较为常见,而适当休息后症状会有所缓解。
二、药物治疗方面
1.针对病情较轻的情况:对于一些症状较轻的儿童抽动症患者,可能不需要立即使用药物治疗,通过非药物治疗等方式就可使症状得到控制。但如果非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可根据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
2.药物选择依据病情:当需要药物治疗时,会根据儿童的具体症状表现等选择相应药物。例如,对于以运动性抽动为主的患儿可能会使用一些多巴胺受体阻滞剂等药物,但药物的使用是非常严谨的,需在专业医生的评估和指导下进行,医生会综合考虑儿童的年龄、体重、病情严重程度等多方面因素来确定是否用药及选择合适的药物。
总体而言,儿童抽动症通过规范的综合治疗,多数患儿的症状能够得到有效控制,达到临床治愈的效果,但治疗过程需要家长、患儿与医生的密切配合,并且治疗周期可能会相对较长,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坚持。同时,要关注儿童在治疗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因素,以促进儿童更好地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