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通过临床表现观察(包括骨骼改变、肌肉松弛等)、病史询问(涵盖喂养史、日照情况、早产双胎史等)、实验室检查(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测定、血钙血磷及碱性磷酸酶测定)及X线检查等多方面综合评估婴儿是否患佝偻病,怀疑时应及时就医,保证充足日照和合理喂养是预防佝偻病重要措施
一、临床表现观察
1.骨骼改变:
头部:3-6个月婴儿可见颅骨软化,用手指轻压枕骨或顶骨中央,可感觉颅骨内陷,随手指放松而弹回,类似压乒乓球的感觉;8-9个月以上婴儿可有方颅,即额骨、顶骨双侧向外隆起,形成方盒样头型;前囟闭合延迟,正常婴儿前囟在1-1.5岁闭合,佝偻病婴儿可延迟至2-3岁闭合。
胸部:6个月以上婴儿可能出现肋骨串珠,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隆起,呈串珠样;1岁左右婴儿可见鸡胸或漏斗胸,鸡胸表现为胸骨向前突出,形似鸡胸脯,漏斗胸则是胸骨中下部向内凹陷,形似漏斗。
四肢:6个月以上婴儿腕、踝部可出现手镯或脚镯样改变,手腕或脚踝处的骨端明显增厚,像戴了手镯或脚镯;1岁左右开始行走后,由于骨质软化,可出现下肢畸形,如膝内翻(O型腿)或膝外翻(X型腿),双下肢伸直时两内踝能靠拢而两膝不能靠拢为O型腿,两膝能靠拢而两内踝不能靠拢为X型腿。
2.肌肉松弛:患儿全身肌肉松弛,肌张力降低,表现为坐、立、行等运动发育落后,腹部膨隆如蛙腹。
二、病史询问
1.喂养史:了解婴儿的喂养方式,纯母乳喂养的婴儿,如果母亲维生素D摄入不足,婴儿容易患佝偻病;人工喂养的婴儿,若奶粉中维生素D含量不足,或未及时添加含维生素D的辅食,也易发生佝偻病。
2.日照情况:询问婴儿户外活动时间,日照不足是导致佝偻病的重要原因之一,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经紫外线照射可转化为维生素D,若婴儿很少接触阳光,体内维生素D合成不足。
3.早产、双胎史:早产儿、双胎婴儿出生时体内维生素D储存不足,且出生后生长发育较快,对维生素D的需求量大,若未及时补充,更容易患佝偻病。
三、实验室检查
1.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测定:血清25-(OH)D是反映机体维生素D营养状况的最可靠指标,血清25-(OH)D水平低于20ng/ml时提示维生素D缺乏,低于10ng/ml时可诊断为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2.血钙、血磷及碱性磷酸酶测定:早期血钙正常或稍低,血磷降低,碱性磷酸酶增高;病情活动期血钙、血磷均降低,碱性磷酸酶明显增高;恢复期血钙、血磷恢复正常,碱性磷酸酶逐渐降至正常。
四、X线检查
长骨X线片可见骨骺端钙化带消失,呈毛刷样、杯口状改变,骨骺软骨盘增宽(>2mm),骨质稀疏,骨皮质变薄,可有骨干弯曲或骨折。
通过以上临床表现观察、病史询问、实验室检查及X线检查等多方面综合评估,可判断婴儿是否患有佝偻病。如果怀疑婴儿有佝偻病,应及时就医,由专业医生进行全面评估诊断。对于婴儿来说,保证充足的日照、合理喂养(如母乳喂养母亲注意摄入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人工喂养选择维生素D强化奶粉等)是预防佝偻病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