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干梗塞可引发意识障碍、颅神经症状、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及呼吸循环障碍等多种表现,不同年龄患者在各症状的表现、恢复及相关影响因素等方面存在差异,如意识障碍程度与年龄及梗塞程度有关,颅神经症状需考虑基础疾病影响,运动障碍恢复与年龄、生活方式等相关,感觉障碍护理需针对不同年龄采取不同措施,呼吸循环障碍对有心肺基础疾病患者风险更高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一、意识障碍
脑干梗塞可影响网状上行激活系统等结构,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轻者可为嗜睡,表现为患者处于睡眠状态,但可被唤醒,唤醒后能配合简单的交流,停止刺激后又很快入睡;重者可出现昏迷,对任何刺激均无反应,各种反射消失等。年龄较大的患者由于机体储备功能相对较弱,意识障碍可能更易发生且恢复相对困难,而年轻患者若脑干梗塞程度相对较轻,意识障碍程度可能相对较轻。
二、颅神经症状
1.动眼神经麻痹:可出现眼球运动障碍,如患侧眼球不能向上、向下、向内转动,同时伴有上睑下垂、瞳孔散大等表现。这是因为脑干内动眼神经纤维受损,影响了眼球的运动及瞳孔的调节功能。不同年龄患者发生动眼神经麻痹时,临床表现可能无本质差异,但治疗和康复过程中需考虑年龄因素对药物代谢、机体恢复能力等的影响。
2.面神经及三叉神经症状:面神经受损可导致患侧面部表情肌瘫痪,出现口角歪斜、流涎等;三叉神经受累时可表现为面部感觉减退、咀嚼肌无力等。对于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脑干梗塞合并颅神经症状时,原基础疾病可能会影响病情的发展及恢复,需在治疗中综合考量。
三、运动障碍
1.肢体瘫痪:脑干内的运动传导束受损可引起四肢不同程度的瘫痪,常见为交叉性瘫痪,即病变侧颅神经麻痹和对侧肢体瘫痪。例如,病灶在脑干一侧时,可出现同侧的面部肌肉瘫痪和对侧肢体的运动障碍。不同年龄患者肢体瘫痪的恢复情况不同,年轻患者可能恢复潜力相对较大,但如果伴有长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影响恢复进程;老年患者恢复相对缓慢,且容易出现肌肉萎缩等并发症。
2.肌张力改变:可出现肌张力增高或降低,肌张力增高表现为肢体僵硬,被动活动时阻力增大;肌张力降低则表现为肢体松软,腱反射减弱等。对于有脑血管病家族史的患者,脑干梗塞后肌张力改变的情况可能与遗传易感性有关,在康复治疗中需根据肌张力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
四、感觉障碍
可出现偏身或交叉性感觉障碍,表现为病变对侧或同侧的痛觉、温度觉、触觉等减退或消失。例如,若脑干梗塞部位影响了感觉传导通路,就会出现相应的感觉异常。在感觉障碍的护理中,不同年龄患者需要不同的防护措施,老年患者由于感觉减退更易发生烫伤、冻伤等,需特别注意避免接触过冷或过热的物体。
五、呼吸循环障碍
脑干中有呼吸中枢和心血管运动中枢等重要结构,脑干梗塞时可影响呼吸和循环功能。轻度时可能出现呼吸节律改变,如潮式呼吸等;严重时可导致呼吸、心跳骤停。对于有心肺基础疾病的患者,脑干梗塞引发呼吸循环障碍的风险更高,在救治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时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