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表现
呼吸窘迫综合征分为新生儿、成人及其他类型(如高原性)等,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发生于早产儿,出生后数小时内出现呼吸急促等表现且随胎龄、日龄有相应特点;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在原发病基础上出现呼吸急促、发绀、呼吸困难等,与原发病及生活方式有关;高原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于进入高原人群,有呼吸急促等表现,与年龄、高原适应情况相关。
一、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1.出生后表现
出生时:多发生于早产儿,胎龄越小发病率越高。出生时可无明显异常,或有轻度窒息表现。
出生后数小时内:一般在出生后2-6小时内出现呼吸急促,呼吸频率可增快至60次/分钟以上,同时伴有鼻翼扇动、三凹征(即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及肋间隙在吸气时明显凹陷)。患儿面色开始可能表现为苍白或青灰,随后逐渐发绀,且吸氧难以缓解。
病情进展:随着病情进展,呼吸窘迫会进行性加重,呼吸频率进一步增快,呼吸肌疲劳,出现呼吸减慢、呼吸暂停等情况。肺部体征早期可无明显阳性体征,以后可闻及细湿啰音。
2.与年龄、早产因素的关系:早产儿由于肺表面活性物质合成不足,是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主要发病人群,胎龄越小肺表面活性物质合成越不完善,发病风险越高。出生后日龄越小发病越急且重,随着日龄增加,病情可能有一定变化,但仍需密切监测。
二、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
1.原发病表现基础上的呼吸改变
呼吸急促:最早出现的症状之一,在原发病(如严重感染、创伤等)发生后不久即可出现呼吸频率增快,可大于30次/分钟。
发绀:由于缺氧导致,且一般吸氧难以纠正,患者口唇、甲床等部位出现明显发绀。
呼吸困难:患者自觉呼吸费力,有窒息感。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呼吸窘迫难以缓解的情况,表现为呼吸浅快、辅助呼吸肌参与呼吸等。
2.与原发病及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关系: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常继发于严重感染、创伤、大手术、休克等情况,这些原发病会影响机体的氧供和氧耗平衡。长期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会使患者肺部基础情况较差,增加患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风险或影响病情预后。例如长期吸烟导致的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会使肺部的防御和气体交换功能下降,在发生原发病时更容易引发呼吸窘迫综合征。
三、其他类型呼吸窘迫综合征(如高原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
1.高原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高原环境下表现:多发生于进入高原地区的人群,在到达高原一定时间后(一般数小时至数天内)出现呼吸急促,随着海拔升高,症状可能加重。患者可伴有头痛、头晕、胸闷等表现,严重时会出现发绀、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甚至出现意识障碍等情况。
与年龄、高原适应情况的关系:一般来说,儿童和青少年相对成年人可能对高原环境更为敏感,更容易发生高原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此外,既往有肺部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在进入高原后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风险更高,因为他们的机体对高原低氧环境的代偿能力相对较弱。年龄较小的儿童由于身体各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对低氧的耐受能力更差,在高原环境下需要特别关注其呼吸等生命体征变化,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以预防和处理呼吸窘迫综合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