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龄段儿童最佳睡觉时间不同,婴儿期12-16小时、晚上9点至次日凌晨1点睡;幼儿期11-14小时、晚上8-9点睡;学龄前期10-13小时、晚上7-8点睡。影响因素有生活方式、个体差异、环境因素。保证良好睡眠可建立规律睡前常规、避免睡前刺激、关注特殊人群情况。
幼儿期(1-3岁):1-3岁幼儿每天需要睡眠11-14小时。一般建议晚上8-9点左右睡觉比较合适。这个阶段幼儿的神经系统逐渐发育,但仍需要充足的睡眠来支持其身心发展,早睡有助于维持规律的生物钟,保证幼儿白天有良好的精神状态进行活动和学习,同时也利于其身体的正常代谢等。
学龄前期(3-6岁):3-6岁儿童每天需要睡眠10-13小时。最佳睡觉时间建议在晚上7-8点左右。此阶段的儿童开始进入幼儿园等集体生活,规律的睡眠有助于他们适应集体生活的作息,保证白天有足够的精力参与学习、游戏等活动,而且充足的睡眠对儿童的大脑发育、认知功能发展等都非常重要。
影响儿童最佳睡觉时间的因素
生活方式:如果儿童白天活动量过少,可能会导致晚上难以按时入睡,所以建议儿童保持适度的白天活动量,如进行户外游戏等,但傍晚时分应避免过于剧烈的活动,以免兴奋难以入睡。另外,如果儿童在白天有过长时间的午睡,也可能会影响晚上的入睡时间,一般建议3-6岁儿童午睡时间控制在1-2小时以内,且尽量在下午3点前结束午睡。
个体差异:每个儿童存在个体差异,有些儿童可能属于“早睡型”,有些则是“晚睡型”,但总体还是要遵循各年龄段大致的睡眠时长范围来调整。例如,有些体质较好、精力旺盛的儿童可能可以稍微晚睡一点,但也不能偏离该年龄段合理睡眠时长太多,同时要保证其第二天的精神状态良好,若第二天出现精神萎靡等情况,则需要适当调整睡觉时间。
环境因素:睡眠环境对儿童入睡时间有影响,安静、舒适、黑暗且温度适宜(一般建议室温在20-25℃左右)的睡眠环境有助于儿童按时入睡。如果睡眠环境嘈杂、光线过亮或者温度不适宜,可能会导致儿童入睡困难,需要家长为儿童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
保证儿童良好睡眠的建议
建立规律的bedtimeroutine(睡前常规):每天在相同的时间进行一系列固定的睡前活动,如洗澡、读绘本、听轻柔的音乐等,让儿童的身体和大脑知道即将要睡觉了,有助于顺利入睡。例如,每天晚上7点半开始洗澡,8点进行亲子读绘本,8点半关灯准备睡觉等,长期坚持形成规律的生物钟。
避免睡前刺激:在睡前1-2小时内,避免儿童接触电子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电视等),因为电子屏幕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影响儿童入睡。同时,避免让儿童进行过于兴奋的游戏或活动,如剧烈的追逐打闹等,让儿童的大脑逐渐平静下来,进入准备睡眠的状态。
关注特殊人群情况:对于有过敏体质的儿童,要保证睡眠环境的清洁,避免接触过敏原,如尘螨等,因为过敏可能会导致儿童睡眠不安;对于有基础疾病的儿童,如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儿童,要保证其睡眠时呼吸通畅,必要时可咨询医生调整睡眠姿势等以保证良好睡眠,因为睡眠不佳可能会影响基础疾病的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