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哺乳期乳腺炎
哺乳期乳腺炎可从临床表现、病史、检查三方面判断,临床表现有乳房局部红肿热痛、形成肿块及全身发热、寒战;病史包括乳头问题、乳汁淤积等哺乳相关情况;检查有体格检查的乳房触诊、腋窝淋巴结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的血常规、乳汁细菌培养等,综合相关表现、病史及检查可判断是否患病。
一、临床表现方面
1.乳房局部表现:
红肿热痛:哺乳期女性乳房某一部位通常会出现红、肿、热、痛的症状。红肿区域的皮肤温度升高,触摸时能感觉到疼痛,这是由于炎症刺激导致局部血管扩张、组织充血水肿以及神经受到刺激引起。例如,一项临床研究观察到约80%的哺乳期乳腺炎患者首发症状为乳房局部的红肿热痛。
肿块形成:随着病情发展,可能会形成边界不清的肿块,肿块质地较硬,按压时疼痛加剧。肿块的大小因人而异,小的可能仅几厘米,大的可累及整个乳房部分区域。
2.全身表现:
发热:部分患者会出现发热症状,体温可在38℃~39℃甚至更高。发热是身体对炎症的全身性反应,一般在乳房局部炎症明显时出现。研究发现,约60%的哺乳期乳腺炎患者会有不同程度的发热表现。
寒战:少数患者可能伴有寒战,这是由于细菌感染引发的较为强烈的全身炎症反应,提示感染可能较为严重,细菌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导致机体出现寒战等症状。
二、病史方面
1.哺乳相关病史:
乳头问题:有乳头皲裂、乳头内陷等情况的哺乳期女性更容易发生乳腺炎。乳头皲裂会使细菌容易侵入乳房组织,乳头内陷会影响乳汁的排出,导致乳汁淤积,为细菌滋生创造条件。例如,临床统计显示,乳头皲裂患者发生哺乳期乳腺炎的风险比乳头正常者高3-5倍。
乳汁淤积:乳汁淤积是哺乳期乳腺炎的重要诱因。如果产妇哺乳不规律,如长时间不喂奶、喂奶间隔时间过长,或者婴儿吸吮力量不足,导致乳汁不能完全排空,就会使乳汁在乳房内积聚。乳汁淤积会使局部营养丰富,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从而引发炎症。据调查,约70%的哺乳期乳腺炎与乳汁淤积有关。
三、检查方面
1.体格检查:
乳房触诊:医生通过触诊可以初步判断乳房内有无肿块、肿块的质地、活动度等情况。同时能感知乳房局部的温度变化,进一步明确炎症的范围和严重程度。
腋窝淋巴结检查:乳腺炎时,腋窝淋巴结可能会肿大、有压痛。这是因为炎症刺激引起腋窝淋巴结的免疫反应,淋巴结内淋巴细胞增生、聚集以对抗感染。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通常会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也会增高,这提示机体存在感染性炎症反应。一般白细胞计数可超过10×10/L,中性粒细胞比例可大于70%。
乳汁细菌培养:如果条件允许,对淤积的乳汁进行细菌培养,可明确致病菌种类,有助于针对性地选择治疗方案。例如,常见的致病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通过培养可以确定具体是哪种细菌感染,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哺乳期女性若出现上述乳房局部及全身相关表现,同时结合哺乳相关病史,再辅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就可以综合判断是否患有哺乳期乳腺炎。在整个判断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哺乳期女性的特殊生理状况以及哺乳相关因素对病情的影响,以便准确诊断并采取合适的处理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