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百日咳由百日咳鲍特菌引起,多见于5岁以下小儿,冬春多发。病程分卡他、痉咳、恢复期,可通过病原菌培养等诊断,需接种疫苗、隔离传染源等预防,治疗包括一般和抗菌治疗,婴幼儿及有基础疾病小儿需特殊注意。
一、定义
小儿百日咳是由百日咳鲍特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其临床特征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以及咳嗽终止时伴有较长的鸡鸣样吸气性吼声。
二、流行病学特点
易发人群:多见于5岁以下小儿,尤其是婴幼儿,新生儿也可能患病。由于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感染后病情往往较为严重。
流行季节: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冬春季节多见。
三、临床症状
病程分期
卡他期:一般持续1-2周,类似普通感冒症状,有咳嗽、流涕、低热等表现,此期具有传染性,但症状不典型,容易被忽视。
痉咳期:持续2-6周或更久,出现典型的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咳嗽呈一连串急促的咳嗽后,伴有一次深长的吸气,发出鸡鸣样吼声,如此反复多次,直至咳出大量黏稠痰液。婴幼儿痉咳期可能出现呼吸暂停、发绀、抽搐等严重表现,因为婴幼儿呼吸中枢发育不完善,剧烈咳嗽可能影响呼吸功能。
恢复期:痉咳次数逐渐减少至停止,鸡鸣样吼声消失,此期持续2-3周。
四、诊断方法
实验室检查
病原菌培养:发病早期取鼻咽拭子等标本进行培养,若培养出百日咳鲍特菌可确诊,但阳性率相对较低。
血清学检查:通过检测血清中百日咳特异性抗体,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百日咳杆菌抗体,若抗体滴度呈4倍以上升高可辅助诊断。
核酸检测: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百日咳鲍特菌核酸,具有快速、灵敏的特点。
五、预防措施
疫苗接种:接种百日咳疫苗是预防小儿百日咳的有效措施。我国儿童常规接种百白破疫苗(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基础免疫一般在3月龄开始,共接种3剂,18-24月龄加强接种1剂。接种疫苗后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降低百日咳的发病风险。
隔离传染源:一旦发现小儿患百日咳,应及时隔离,隔离时间一般为发病后40天或出现痉咳后30天,避免病菌传播给其他儿童。
切断传播途径:保持室内通风良好,在疾病流行期间,尽量少带小儿去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
六、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安静舒适,避免刺激患儿引起痉咳。对于婴幼儿痉咳严重者,要加强护理,防止窒息等并发症发生。
抗菌治疗:在痉咳期早期使用抗生素可以缩短病程、减少传染性,如红霉素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且要注意药物的适应证和可能的不良反应。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婴幼儿:由于婴幼儿病情变化快,对痉咳的耐受能力差,容易出现呼吸暂停等严重情况,所以在护理婴幼儿百日咳患者时,要密切观察呼吸、面色等情况,一旦发现异常需及时就医。同时,接种疫苗时要严格按照疫苗接种程序进行,确保接种安全有效。
有基础疾病的小儿:如果小儿本身患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等,患百日咳后可能会加重基础疾病的病情,因此这类小儿患百日咳后需要更加密切地监测病情,综合评估治疗方案,在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以及治疗药物对基础疾病的可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