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的检查方法包括粪便隐血试验,可初步筛查,阳性需进一步检查;直肠指检能发现距肛门较近的直肠内病变;内镜检查有结肠镜和乙状结肠镜,前者直接观察并活检,后者弥补近端结肠观察不足;影像学检查有钡剂灌肠检查、CT检查和MRI检查,分别用于显示肠道形态、了解肠壁及转移等情况、清晰显示盆腔等部位病变。不同检查有不同适用人群、禁忌及检查过程特点。
一、粪便检查
1.粪便隐血试验:大肠癌患者粪便中常存在微量血液,粪便隐血试验可检测出这种微量血液。它是大肠癌筛查的初步手段之一,若试验结果呈阳性,需进一步检查以明确原因。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进行该检查,一般无特殊禁忌,但若近期有消化道出血等情况可能影响结果判断。对于有大肠癌家族史等高危人群,更应定期进行粪便隐血试验筛查。
二、直肠指检
1.检查方法及意义:医生通过直肠指检可触及直肠内的病变。大约70%的大肠癌发生在直肠,直肠指检简便易行,能发现距肛门7-8cm以内的肿瘤,可触及肿块的部位、大小、形态、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情况。各个年龄段人群都可进行直肠指检,男性和女性都适用,一般无创伤性,但可能会有轻微不适。对于有便血、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的人群应及时进行直肠指检。
三、内镜检查
1.结肠镜检查:结肠镜检查是诊断大肠癌最直接、重要的方法。它可以直接观察肠道黏膜的情况,发现病变部位,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活检以明确病变性质。对于40岁以上的人群,尤其是有大肠癌高危因素(如大肠癌家族史、溃疡性结肠炎病史等)的人群,建议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检查前需要进行肠道准备,如口服泻药清洁肠道等。检查过程中可能会有轻微腹胀等不适,但一般可以耐受。
2.乙状结肠镜检查:乙状结肠镜主要观察直肠和乙状结肠的病变,可弥补结肠镜检查中对近端结肠观察的不足。对于一些因肠道准备不佳等原因不能进行全结肠镜检查的患者,乙状结肠镜检查也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其检查前的肠道准备与结肠镜检查类似,检查过程中的不适程度相对较轻。
四、影像学检查
1.钡剂灌肠检查:通过向肠道内注入钡剂,然后进行X线检查,可显示肠道的形态,发现肠道内的占位性病变等。但该检查的准确性相对结肠镜检查稍低,一般作为结肠镜检查的补充。对于不能耐受结肠镜检查的患者可考虑此检查。不同年龄人群均可进行该检查,但需要注意钡剂过敏等禁忌情况。
2.CT检查:CT检查可以了解大肠癌肠壁增厚的情况、周围脏器受侵犯的情况以及有无远处转移等。对于评估大肠癌的分期等有重要意义。例如,可发现肝脏等部位是否有转移病灶。一般来说,患者在进行CT检查前需要去除身上的金属物品等,检查过程相对简单,但需要患者保持静止等。不同年龄人群均可进行CT检查,但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权衡辐射风险等因素。
3.MRI检查:MRI检查对于大肠癌的诊断、分期等也有一定的价值,尤其是对于盆腔等部位的病变显示更为清晰。在判断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方面有优势。对于一些对碘对比剂过敏等不适合进行增强CT检查的患者,可考虑MRI检查。不同年龄人群均可进行MRI检查,但需要注意体内有金属植入物等情况可能会影响检查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