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息肉与宫颈息肉在定义与发病部位、临床表现、检查方法、治疗原则上存在差异。子宫内膜息肉好发于育龄及围绝经期女性子宫腔内,与雌激素过高、炎症等有关,症状有异常子宫出血等,检查可用妇科超声、宫腔镜,治疗视情况随访或手术;宫颈息肉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女性宫颈管内或外口,由慢性炎症等引起,有接触性出血等表现,检查靠妇科检查、宫颈活检,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合并炎症需同时治疗。
一、定义与发病部位
1.子宫内膜息肉:是由子宫内膜腺体、间质和血管组成的局部增生性病变,好发于育龄期及围绝经期女性,发病部位在子宫腔内的子宫内膜。其发生可能与雌激素水平过高、炎症刺激等因素相关,长期的雌激素刺激使子宫内膜过度生长形成息肉,而炎症因素可能促进局部组织增生形成息肉。
2.宫颈息肉:是宫颈管黏膜局限性增生形成的赘生物,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女性,发病部位在宫颈管内或宫颈外口。多是由于慢性炎症长期刺激,使宫颈管局部黏膜增生,逐渐向宫颈外口突出而形成息肉,另外,内分泌紊乱等因素也可能参与其发生。
二、临床表现差异
1.子宫内膜息肉: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异常子宫出血,表现为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月经周期紊乱等;还可能在不孕患者中因息肉影响受精卵着床而导致不孕;少数较大的息肉可能脱出宫颈口,引起阴道不规则流血及感染等情况。其异常子宫出血的发生机制可能与息肉改变了子宫内膜的正常形态和功能,影响了子宫的收缩和血管的闭合等有关。
2.宫颈息肉:多数患者也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接触性出血,如性生活后或妇科检查后少量出血;也可表现为白带增多,白带呈黄色、伴有异味等;较大的宫颈息肉可能引起阴道口肿物脱出,患者可自行发现阴道口有异物。接触性出血的原因是息肉组织比较脆弱,在受到外界刺激时容易破裂出血。
三、检查方法区别
1.子宫内膜息肉:
妇科超声检查:是常用的初步检查方法,经阴道超声可清晰显示子宫内膜息肉的位置、大小、数量等情况,表现为子宫腔内高回声团块,边界清晰。
宫腔镜检查:是诊断子宫内膜息肉的金标准,不仅可以直接观察到息肉的位置、大小、形态,还可以在宫腔镜下进行息肉的活检,明确病变性质。
2.宫颈息肉:
妇科检查:医生通过肉眼观察宫颈情况,可发现宫颈外口有单个或多个舌状、球形的赘生物,色红、质软而脆,易出血。
宫颈活检:对于较大、形态不规则或怀疑有恶变的宫颈息肉,需要进行宫颈活检,以明确息肉的性质,排除宫颈恶性病变。
四、治疗原则不同
1.子宫内膜息肉:
对于无症状、较小的子宫内膜息肉,可定期随访观察,因为部分息肉可能会自行消退。
对于有症状的、较大的或有恶变倾向的子宫内膜息肉,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年轻有生育需求的患者手术时应尽量保留子宫的生育功能,围绝经期无生育需求、多次复发的患者可考虑行子宫切除术。
2.宫颈息肉:
宫颈息肉一般以手术切除为主,行宫颈息肉摘除术,手术操作相对简单,在门诊即可进行。术后将切除的息肉送病理检查,以明确其性质。对于合并有宫颈炎症的患者,在息肉切除后还需要针对炎症进行相应的治疗,以减少息肉的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