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炎如何治疗
小儿肠炎治疗需综合多方面,一般治疗包括饮食调整和保证休息;液体疗法要预防纠正脱水、纠正电解质紊乱;药物治疗有抗感染、用肠黏膜保护剂和微生态调节剂;特殊人群婴儿要密切观察等,有基础病患儿需谨慎;预防要注意饮食卫生和加强护理,需采取个体化方案达最佳疗效
一、一般治疗
(一)饮食调整
小儿肠炎时需根据患儿年龄和病情调整饮食。对于母乳喂养的婴儿,可继续母乳喂养,但需注意母亲的饮食清淡;人工喂养的婴儿,可暂时更换为低乳糖或无乳糖配方奶,以减轻肠道负担,一般6-12个月的婴儿若发生肠炎,可适当缩短每次喂奶时间。
(二)休息
保证患儿充足的休息,减少体力消耗,有利于身体恢复,年龄较小的婴儿需保证充足的睡眠,一般每日睡眠时间可在12-16小时左右。
二、液体疗法
(一)预防和纠正脱水
根据患儿脱水的程度和性质补充液体。对于轻度脱水的患儿,可口服补液盐Ⅲ,按照说明书配置后少量多次服用,一般每千克体重50-100ml,在4-6小时内喝完;中度及以上脱水的患儿则需静脉补液,补液的种类和速度需根据患儿的血生化检查结果调整,如对于等渗性脱水,可补充等渗的电解质溶液。
(二)纠正电解质紊乱
密切监测患儿的电解质情况,如血钾、血钠等。若出现低钾血症,可根据血钾水平适当补充钾剂,但需注意静脉补钾的浓度和速度;对于低钠血症的患儿,需根据血钠降低的程度补充钠盐,纠正低钠状态。
三、药物治疗
(一)抗感染药物
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的肠炎,可根据病原菌选用合适的抗生素,如大肠杆菌引起的肠炎可选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但需严格掌握用药指征,避免滥用抗生素。对于病毒感染引起的肠炎,一般不使用抗病毒药物,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
(二)肠黏膜保护剂
如蒙脱石散,可吸附病原体和毒素,保护肠黏膜,一般适用于各年龄段的患儿,但需注意服用时与其他药物间隔一定时间。
(三)微生态调节剂
如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等,可调节肠道菌群,恢复肠道微生态平衡,对于各年龄段的肠炎患儿均可使用,有助于改善肠道功能。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婴儿
婴儿发生肠炎时病情变化较快,需密切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体温、呕吐及腹泻情况。由于婴儿皮肤娇嫩,腹泻频繁时需注意臀部护理,及时更换尿布,保持臀部清洁干燥,防止红臀发生。同时,婴儿用药需格外谨慎,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选择药物,避免使用可能对婴儿产生不良影响的药物。
(二)有基础疾病的患儿
对于本身患有先天性心脏病、营养不良等基础疾病的肠炎患儿,治疗时需更加谨慎。在补液过程中需注意补液速度和补液量,避免加重心脏负担或导致电解质紊乱加重;对于营养不良的患儿,在调整饮食的同时,可能需要额外补充营养物质,以促进身体恢复。
五、预防措施
(一)注意饮食卫生
培养小儿良好的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食物要新鲜,避免食用变质的食物,对于人工喂养的婴儿,要注意奶瓶、奶嘴的消毒。
(二)加强护理
注意小儿的腹部保暖,尤其是在季节交替时,避免腹部受凉引起肠道功能紊乱。同时,要合理喂养,避免小儿暴饮暴食。
总之,小儿肠炎的治疗需综合考虑患儿的病情、年龄等多方面因素,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