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女性生殖系统结核的一部分,多由其他部位结核病灶播散而来。发病机制是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后在子宫内膜生长繁殖引发炎症反应。临床表现有月经异常、下腹坠痛、全身症状等。诊断方法包括子宫内膜病理检查、结核菌素试验、影像学检查等。治疗原则是抗结核药物治疗,遵循相关原则,特殊人群治疗需谨慎,预后方面规范治疗大多较好,预防关键是防治其他部位结核,定期筛查及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一、发病机制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子宫内膜后,会在子宫内膜内生长繁殖,引起炎症反应。早期可能表现为子宫内膜充血、水肿,随着病情进展,结核结节形成,继而可发生干酪样坏死、溃疡等病变,严重时可导致子宫内膜广泛破坏,影响子宫内膜的正常功能,如影响受精卵的着床等。
二、临床表现
1.月经异常:早期因子宫内膜充血及溃疡,可出现经量增多,晚期则由于子宫内膜遭不同程度破坏而表现为月经稀少或闭经。不同年龄的女性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年轻女性可能因月经异常而较早就诊,而围绝经期女性可能易将其月经改变归因于绝经相关变化,从而延误诊断。
2.下腹坠痛:多为慢性盆腔痛,在月经期由于盆腔充血或结核性子宫内膜炎刺激,可使下腹坠痛加剧。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劳累、压力大等可能使机体抵抗力下降,从而增加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后发病或病情加重的风险。
3.全身症状:若为活动期结核,可有发热、盗汗、乏力、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病史方面,如有肺结核等其他部位结核病史的女性,发生子宫内膜结核的风险相对较高。
三、诊断方法
1.子宫内膜病理检查:是诊断子宫内膜结核最可靠的依据。通过诊断性刮宫,取子宫内膜组织进行病理检查,若找到结核结节即可确诊。但需注意刮宫时应注意避开子宫角,以免漏诊。不同年龄女性进行刮宫操作时需考虑其子宫的解剖特点等,如年轻女性子宫相对较软,操作时要轻柔。
2.结核菌素试验:结核菌素试验阳性提示曾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但不能区分是陈旧性结核还是活动性结核。
3.影像学检查:如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可见宫腔呈不同形态和不同程度狭窄或畸形,边缘呈锯齿状等,对诊断有一定帮助;盆腔B超检查可发现子宫内膜增厚等异常,但特异性不高。
四、治疗原则
主要采用抗结核药物治疗,遵循早期、联合、规律、适量、全程的原则。常用药物有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病情严重者,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但手术需严格掌握适应证。特殊人群如妊娠期女性患子宫内膜结核时,治疗需谨慎权衡抗结核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多学科协作制定治疗方案;哺乳期女性使用抗结核药物时,需考虑药物是否通过乳汁分泌对婴儿产生影响,必要时调整用药方案。
五、预后及预防
1.预后:经过规范的抗结核治疗,大多数患者预后较好,月经恢复正常、受孕机会增加等。但如果病情延误,子宫内膜破坏严重,可能会影响生育功能,导致不孕等不良预后。
2.预防:积极防治肺结核等其他部位的结核,是预防子宫内膜结核的关键。对于有结核病史或高危因素的女性,应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及相关结核筛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在生活方式上,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机体抵抗力,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等,有助于降低感染结核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