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盆腔炎的诊断通过病史采集了解一般情况和症状表现,体格检查包括腹部和妇科检查,实验室检查有血常规和阴道分泌物检查,影像学检查有B超和MRI,腹腔镜检查适用于诊断困难的患者且是金标准之一,各检查有不同特点和适用情况。
一、病史采集
1.一般情况:了解患者的年龄、月经史、生育史等基本信息。例如,育龄期女性相对更易患盆腔炎,既往有盆腔炎病史者复发风险可能增高。不同年龄阶段的女性,慢性盆腔炎的表现可能有所差异,青春期女性可能因卫生习惯等因素增加患病风险,而围绝经期女性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病情。
2.症状表现:询问患者是否有下腹部坠胀、疼痛,疼痛通常为持续性,在劳累、性交后及月经前后加重;是否有白带增多、月经紊乱等情况;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乏力、精神不振等全身症状,这些症状的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对于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二、体格检查
1.腹部检查:下腹部可有轻度压痛,若为慢性盆腔结缔组织炎,子宫常呈后倾后屈,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子宫一侧或两侧可触及片状增厚、压痛,宫骶韧带常增粗、变硬,有压痛。不同个体的腹部体征可能因病情严重程度和病程长短而有所不同,比如病程较长者可能粘连更明显,体征更典型。
2.妇科检查:阴道可能有充血,分泌物增多,宫颈可有举痛,宫体可有压痛,附件区可触及增厚、包块或压痛性的条索状物等。在检查过程中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引起患者过度不适,尤其是对于疼痛敏感的患者,需特别关注其反应。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部分患者血常规可能无明显异常,若合并感染活动期,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能升高。通过血常规检查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炎症活动,但不能单纯依靠血常规确诊慢性盆腔炎,因为慢性期可能炎症反应相对较轻。
2.阴道分泌物检查:可检测是否有病原体感染,如细菌性阴道病相关指标、真菌涂片及培养、衣原体、支原体检测等。不同病原体感染可能导致不同的阴道分泌物表现,通过这些检查可以辅助判断是否存在引起盆腔炎的病原体感染情况,例如衣原体、支原体感染是盆腔炎常见的病原体类型之一。
四、影像学检查
1.B超检查:B超可发现输卵管增粗、输卵管积液、盆腔粘连形成的包块等情况。B超检查无创、简便,可作为初步筛查手段。但对于一些轻微的盆腔粘连等情况,可能显示不清晰,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不同类型的B超(如经腹B超、经阴道B超)各有优缺点,经阴道B超对于盆腔内部结构显示更清晰,但对于未婚女性等不宜采用经阴道B超的情况则选择经腹B超。
2.磁共振成像(MRI):对于诊断盆腔内复杂的粘连、包块等情况有一定优势,可更清晰地显示盆腔组织结构,但一般不作为首选检查,多用于疑难病例的辅助诊断。MRI检查费用相对较高,且在一些有金属植入物等特殊情况的患者中可能受限。
五、腹腔镜检查
1.适用情况:对于诊断困难的患者,尤其是其他检查不能明确诊断,怀疑有盆腔粘连、包块等情况时可考虑腹腔镜检查。腹腔镜检查是有创检查,具有一定风险,如出血、感染、损伤周围脏器等风险,但能直接观察盆腔内器官的情况,明确病变部位、范围等,是诊断慢性盆腔炎的金标准之一。在进行腹腔镜检查前需充分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排除禁忌证,如严重心肺功能不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