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检查包括自我检查和医生专业检查。成年人每月应全面自我检查皮肤,关注颜色、形状等异常;医生专业检查有视诊、触诊、皮肤镜检查和活检,视诊观察外观等,触诊了解硬度等,皮肤镜助判断,活检分切取和穿刺以确诊皮肤癌并制定方案,不同人群检查需考虑各自特点。
一、皮肤自我检查
1.检查频率:建议成年人每月进行一次全面的皮肤自我检查,尤其有皮肤癌高危因素者(如长期紫外线暴露、有皮肤癌家族史等)更应密切关注。对于儿童和青少年,也应注意观察皮肤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就医。不同年龄人群皮肤状况有所不同,儿童皮肤较娇嫩,紫外线损伤可能在后期显现,青少年可能因户外活动等增加皮肤病变风险,而老年人皮肤老化,更易出现皮肤病变。
2.检查方法:在充足光线下,对着全身镜子,依次检查头颈部、胸部、腹部、背部、上肢、下肢等部位。重点观察皮肤颜色、形状、大小等有无异常改变。注意是否有新出现的斑点、斑块,原有斑点、斑块是否在大小、颜色、形状等方面发生变化,比如是否出现不对称(斑点或肿块的一半与另一半看起来不一样)、边缘不规则(边界不清晰、呈锯齿状等)、颜色不均匀(包含多种颜色如黑、棕、红、白等)、直径大于6毫米(铅笔橡皮擦大小)等情况,这些可能是皮肤癌的预警信号。
二、医生专业检查
1.视诊:皮肤科医生会仔细观察皮肤病变的外观特征,包括上述自我检查中关注的各项指标,还会更细致地检查皮肤的质地、温度等情况。对于有皮肤癌可疑表现的部位,会进行详细记录和分析。不同性别在皮肤癌好发部位上可能有一定差异,男性头颈部、背部等毛发较多部位相对更易出现某些皮肤癌,女性乳房、下肢等部位也需关注。
2.触诊:医生用手触摸皮肤病变部位,了解其硬度、活动度等情况。比如判断肿块是与周围组织固定还是可推动,硬度是柔软还是坚硬等,这有助于初步判断病变性质。对于有皮肤瘙痒、疼痛等症状的患者,触诊能进一步获取病变相关信息。生活方式不同的人群,如长期户外工作者,皮肤受紫外线损伤程度不同,触诊时对皮肤病变的判断需结合其职业暴露史等综合分析。
3.皮肤镜检查:皮肤镜可以放大皮肤病变,帮助医生更清晰地观察皮肤表面及表皮下的结构,如血管形态、色素分布等,提高皮肤病变良恶性判断的准确性。对于一些难以通过肉眼直接判断的皮肤病变,皮肤镜检查是重要的辅助手段。不同年龄人群皮肤镜下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皮肤较薄,皮肤镜下结构观察需更轻柔操作且注意与成人正常皮肤镜表现区分。
4.活检
切取活检:对于怀疑为皮肤癌的较大病变,医生会切取部分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这是确诊皮肤癌的金标准。通过病理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等,明确是否为皮肤癌以及是哪种类型的皮肤癌(如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黑色素瘤等)。不同类型皮肤癌的病理表现不同,医生会根据活检结果制定后续治疗方案。
穿刺活检:对于一些较小的可疑病变,可能会采用穿刺活检的方法,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分析。这种方法相对创伤较小,但对于病变性质的判断也具有重要意义。在进行活检时,会充分考虑患者的病史等因素,比如有出血倾向的患者需谨慎操作,避免出现严重出血等并发症。特殊人群如孕妇等进行活检时需格外谨慎,要权衡检查的必要性和对胎儿的潜在影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