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怎么检查
肝癌的诊断方法包括影像学检查、血液学检查和肝穿刺活检。影像学检查有超声、CT、MRI,分别有不同优势和适用情况;血液学检查有甲胎蛋白等标志物,对诊断有重要意义;肝穿刺活检适用于难以确诊的肝脏占位性病变但有一定禁忌证。
一、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是肝癌筛查的常用方法,可发现直径1cm左右的肝脏占位性病变。它能清晰显示肝脏的形态、大小、内部结构等,利用超声波的反射原理,观察肝脏有无异常回声团块,对于判断病变的位置、大小、数目等有重要价值。不同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的人群均可进行超声检查,一般无创伤、无辐射。但对于肥胖、肠道气体较多等情况可能会影响检查效果,此时可能需要结合其他检查进一步明确。有肝脏基础疾病病史的人群更应定期进行超声筛查,以便早期发现肝癌。
2.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可清楚地显示肝癌的大小、数目、形态、部位、边界、肿瘤血供丰富程度等,还可了解肝癌与肝内重要血管的关系以及肝门、腹腔有无淋巴结转移,是诊断肝癌的重要手段。增强CT扫描能更清晰地显示肝癌的强化特征,有助于与肝血管瘤等疾病鉴别。不同人群都可进行CT检查,但需注意辐射剂量,有肾功能不全等情况的人群需谨慎,检查前需告知医生相关病史。
3.磁共振成像(MRI):对肝癌的诊断价值与CT相仿,对某些肝癌病灶,如肝门部肝癌、小肝癌等,MRI检查有其独特优势。它可以多方位、多序列成像,对软组织分辨力高,能更清晰地显示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于一些不能耐受碘对比剂增强CT检查的人群,MRI增强检查是较好的选择。同样,不同年龄、性别等人群均可进行,有金属植入物等情况需提前告知医生以确定是否适合检查。
二、血液学检查
1.甲胎蛋白(AFP):是诊断肝癌的重要指标之一。AFP是一种糖蛋白,主要由胎儿肝细胞及卵黄囊合成。在成人,AFP升高可见于肝癌、慢性肝炎、肝硬化、生殖系统肿瘤等情况。血清AFP测定对肝癌的普查、诊断、判断治疗效果及预测复发等有重要意义。一般人群均可检测AFP,但对于慢性肝病患者等高危人群,需定期监测AFP水平。如果AFP持续升高且排除妊娠、生殖系统胚胎源性肿瘤等情况,应高度怀疑肝癌。
2.其他肿瘤标志物:如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α-L-岩藻糖苷酶(AFU)等,在肝癌的诊断中也有一定辅助价值。这些标志物联合AFP检测可以提高肝癌诊断的准确性,但单独依靠某一项标志物不能确诊肝癌。不同人群检测这些标志物的意义类似,但对于有基础肝病的人群,其结果的解读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综合分析。
三、肝穿刺活检
1.适应证:对于经过影像学检查和血液学检查仍难以确诊的肝脏占位性病变,可考虑肝穿刺活检。例如,超声或CT引导下的肝穿刺活检,能获取肝脏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从而明确病变的性质是肝癌还是其他良性病变等。但肝穿刺活检有一定的出血、感染等风险,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
2.禁忌证:有严重出血倾向、大量腹水、肝包虫病等情况的人群一般不适合肝穿刺活检。不同人群在评估是否适合肝穿刺活检时,需综合考虑其自身的身体状况、基础疾病等因素。例如,有凝血功能障碍的人群进行肝穿刺活检可能会导致严重出血,需要先纠正凝血功能异常后再考虑是否进行该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