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三叉神经痛是怎么回事
面部三叉神经痛是常见脑神经疾病,表现为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发作性剧烈疼痛,发病机制与血管压迫等有关,有疼痛特点和好发部位,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诊断,治疗有药物和手术,不同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发病机制
目前认为可能与三叉神经根部受到血管压迫有关,血管压迫导致神经脱髓鞘,进而引起神经冲动的异常传导,使得面部出现剧烈疼痛。另外,颅内肿瘤、囊肿等病变压迫三叉神经,或者三叉神经本身发生炎症、变性等也可能引发该病症。
临床表现
1.疼痛特点
疼痛突发突止,疼痛性质如电击样、刀割样、针刺样等非常剧烈。发作时间短暂,每次发作持续数秒至1-2分钟,然后突然停止。
有扳机点,即面部某个特定的部位,如嘴唇、牙龈、面颊等,轻触该部位即可诱发疼痛发作,患者往往因害怕诱发疼痛而不敢洗脸、刷牙、进食等。
2.好发部位
常见于单侧面部,右侧多于左侧,以三叉神经第2、3支受累最为常见。
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疼痛的发作情况,包括疼痛的部位、性质、发作频率、诱发因素等。例如,询问患者是否有面部特定扳机点,以及扳机点的具体位置等信息。
2.体格检查
进行神经系统体格检查,重点检查三叉神经的感觉、运动功能。例如,检查面部不同区域的痛觉、触觉等感觉是否正常,以及咀嚼肌的力量等运动功能情况。
3.辅助检查
影像学检查,如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可以帮助排除颅内肿瘤、血管畸形等引起三叉神经痛的器质性病变。通过MRI能够清晰地观察到三叉神经与周围血管的关系,若发现有血管压迫三叉神经的情况,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治疗方式
1.药物治疗
卡马西平是治疗面部三叉神经痛的首选药物之一,它可以降低神经的兴奋性,从而缓解疼痛,但可能会有嗜睡、头晕等副作用。
奥卡西平也是常用药物,相对于卡马西平,副作用相对较少,但价格可能较高。
2.手术治疗
显微血管减压术是目前认为针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较有效的手术方法,通过将压迫三叉神经的血管与神经分离,并垫开,解除血管对神经的压迫,从而达到治疗疼痛的目的。该手术适用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不能耐受药物副作用的患者,但手术有一定的风险,如出血、感染、面瘫等。
射频消融术,是利用射频电流的热效应,破坏三叉神经的痛觉纤维,从而达到止痛的目的。但该方法可能会导致面部感觉减退等并发症。
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
1.老年人
老年人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在选择治疗方式时需谨慎评估。例如,对于身体状况较差,不能耐受手术的老年人,优先考虑药物治疗,但要密切监测药物的副作用,如卡马西平可能影响老年人的肝肾功能,需定期检查肝肾功能。
2.女性患者
女性在月经周期等特殊时期,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可能会影响疼痛的发作,需注意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劳累等可能诱发疼痛的因素。在药物选择上,要考虑到药物对女性生理周期等的影响,如某些药物可能导致月经紊乱等,需在医生指导下权衡利弊。
3.有基础病史患者
对于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患者,在使用卡马西平等药物时要注意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如卡马西平可能引起心律失常等,需密切监测心电图等指标。对于有颅内病变病史的患者,在进行影像学检查及手术评估时要综合考虑原发病与三叉神经痛的关系,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