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通过密切接触、飞沫、消化道传播,儿童群体中低龄儿童高发,需家长和学校防控,特殊健康状况儿童感染后更严重,成人可携带病毒传播需注意个人卫生。
一、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
手足口病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进行传播:
1.密切接触传播
人群方面:在儿童聚集的场所,如幼儿园、学校等,儿童之间密切接触是重要的传播方式。例如,儿童之间相互握手、拥抱、共用餐具、水杯等都可能导致病毒传播。对于低龄儿童来说,他们的自我防护意识较差,且喜欢与同伴亲密接触,更容易因密切接触而感染手足口病。在性别方面,不同性别的儿童在密切接触的概率上并无本质差异,但由于儿童群体的活动特点,男女儿童在幼儿园等场所的密切接触机会相似。从生活方式来看,喜欢参与集体活动、与他人频繁接触的儿童感染风险更高。有手足口病患儿的家庭中,健康儿童与患儿密切接触后感染的几率较大。
环境方面:被病毒污染的玩具、图书等物品也是密切接触传播的载体。儿童接触了被病毒污染的玩具后,再用手触摸口鼻等部位,就可能将病毒带入体内引发感染。
2.飞沫传播:患者在咳嗽、打喷嚏时,会产生含有病毒的飞沫,这些飞沫在空气中悬浮,其他人吸入后可能受到感染。在通风不良的室内环境中,飞沫传播的风险相对较高。例如,在密闭的教室里,如果有手足口病患者,其咳嗽、打喷嚏产生的飞沫会在教室内长时间停留,其他儿童吸入后就有可能被感染。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他们的呼吸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对飞沫中病毒的抵御能力相对较弱,更容易通过飞沫传播感染手足口病。
3.消化道传播:食用被病毒污染的食物、饮用被病毒污染的水等可引起消化道感染。例如,被肠道病毒污染的水源,人们饮用后可能感染手足口病;食用被病毒污染的生冷食物,如未洗净的水果、未煮熟的肉类等,也会导致病毒进入消化道而引发感染。在生活方式上,有不良饮食习惯,如喜欢吃生冷食物、不注意饮食卫生的儿童,感染消化道传播手足口病的风险更高。
二、不同人群的感染风险及预防建议
1.儿童群体
低龄儿童:6岁以下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儿童是手足口病的高发人群。这是因为低龄儿童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对病毒的抵抗力较弱。家长应尽量避免低龄儿童前往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场所,如商场、超市等。在幼儿园等集体场所,要配合幼儿园做好晨检等防控工作,一旦发现儿童出现发热、手足口皮疹等症状,要及时就医并居家隔离。
学龄儿童:学龄儿童在学校等集体环境中与他人接触频繁,感染风险也较高。学校应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定期对教室、玩具等进行消毒,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不共用个人物品等。
2.特殊健康状况儿童:患有基础疾病,如免疫缺陷病等的儿童,感染手足口病后病情可能更严重,康复时间也可能更长。这类儿童的家长应更加注重预防,避免儿童接触手足口病患者,同时要密切关注儿童的身体状况,一旦出现相关症状,要立即送往医院就诊,并向医生详细告知儿童的基础疾病情况,以便医生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3.成人:成人感染手足口病后,多数症状较轻,甚至可能无症状,但成人可以成为病毒的携带者,将病毒传播给儿童。所以,成人在接触儿童之前,应注意个人卫生,如勤洗手、避免在接触儿童前未洗手就亲吻儿童等,以减少将病毒传播给儿童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