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和湿疹的区别
荨麻疹与湿疹在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等方面存在差异,荨麻疹以风团样皮疹突然发生、迅速消退等为特点,治疗主要是去诱因和用抗组胺药等,湿疹皮疹多形、慢性炎症,诊断靠病史等,治疗分阶段且要注意诱因和保湿等,不同人群患病需各有注意要点。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荨麻疹:是一种以风团样皮疹为特征的皮肤疾病,发病机制主要与肥大细胞等释放组胺等炎症介质有关,可由食物、药物、感染、物理因素等多种因素诱发,属于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发病机制涉及遗传、免疫、环境等多方面,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免疫反应相对复杂,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参与。
二、临床表现差异
皮疹特点
荨麻疹:皮疹为风团,大小形态不一,颜色可呈红色或白色,发作突然,数小时内可消退,消退后不留痕迹,但易反复发作,风团可发生于全身任何部位。
湿疹:皮疹多形性,急性期有红斑、丘疹、水疱,严重时可出现渗出;亚急性期以鳞屑、结痂、丘疹为主;慢性期则表现为皮肤增厚、粗糙、苔藓样变,皮疹常对称分布,好发于面、耳、手、足、前臂、小腿等部位,病程中瘙痒剧烈且持续。
发病年龄
荨麻疹:各年龄阶段均可发病,儿童及成人都较为常见。
湿疹:婴儿期湿疹较为多见,约60%的患者在1岁以内发病,儿童期及成人期也可发病,且有一定遗传易感性,有过敏家族史的人群发病风险可能更高。
三、诊断方法区别
荨麻疹:主要依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即风团样皮疹,突然发生,迅速消退,消退后不留痕迹等特点进行诊断,一般不需要特殊的实验室检查,但当怀疑有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诱因时,可能会进行血常规、病原体检测等检查。
湿疹:主要根据病史、皮疹特点、分布情况等进行诊断,急性期湿疹需与接触性皮炎鉴别,慢性期湿疹需与神经性皮炎鉴别,有时可能需要进行斑贴试验来寻找过敏原,或进行皮肤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
四、治疗原则不同
荨麻疹:治疗首先是去除诱因,然后根据病情轻重选择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抗组胺药,如西替利嗪等,对于严重的急性荨麻疹伴有喉头水肿等情况,可能需要使用肾上腺素等急救药物。
湿疹:治疗同样要避免诱因,急性期无渗出时可使用炉甘石洗剂,有渗出时用硼酸溶液湿敷;亚急性期可选用糖皮质激素霜剂;慢性期可使用糖皮质激素软膏、尿素软膏等,也可使用免疫调节剂等药物,同时要注意皮肤保湿护理。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患荨麻疹时,抗组胺药的选择需考虑年龄因素,婴儿期用药需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药物;儿童湿疹要注意避免过度清洁皮肤,保持皮肤湿润,穿着宽松棉质衣物,减少对皮肤的刺激,且儿童湿疹有自身发展规律,婴儿期过后部分可缓解,但也有部分会延续至儿童期及成人期,需长期关注皮肤状态。
成人:成人荨麻疹患者要注意排查可能的诱因,如工作环境、饮食等;成人湿疹患者要注意避免接触可能的过敏原,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因为压力等因素可能会影响湿疹的病情,同时成人湿疹慢性期皮肤增厚,治疗时需要耐心坚持用药。
老年人群:老年荨麻疹患者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用药时需考虑药物相互作用;老年湿疹患者皮肤更为干燥,保湿护理尤为重要,且老年湿疹病程可能较长,要注意观察皮肤变化,预防感染等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