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湿疹和慢性湿疹的区别
湿疹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湿疹多由外部因素引发,表现为皮损多形性、剧烈瘙痒等,治疗以减轻炎症等为主,多数可治愈但易复发;慢性湿疹可由急性转变或一开始就是慢性,表现为皮肤粗糙肥厚等,治疗以修复屏障等为主,病程长、易反复、预后相对差,需长期管理。
一、病因方面
急性湿疹:多与外部因素密切相关,常因接触外界致敏物质引发,如接触某些植物(荨麻、漆树等)、动物皮毛、化学物质(化妆品、肥皂、合成纤维等),也可能因食用鱼虾、蛋类等食物过敏导致,环境中的气候变化(过冷、过热)、日光照射等也可诱发,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皮肤的Ⅰ型超敏反应,机体接触过敏原后,免疫系统被激活,产生一系列免疫反应导致皮肤出现炎症。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生活中接触过敏原机会多的人群易患。
慢性湿疹:可由急性湿疹迁延不愈发展而来,也可一开始就是慢性表现。内部因素如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精神紧张、失眠、过度疲劳等可影响机体免疫功能,导致病情反复或持续不愈;外部因素包括环境干燥、热水烫洗、搔抓、摩擦等刺激。其发病与Th1和Th2细胞失衡等免疫异常有关,病情容易受自身整体健康状况和外界不良刺激的影响,各年龄段均有发病可能,同样无明显性别差异,但长期处于不良生活工作状态、皮肤易受刺激的人群更易罹患。
二、临床表现方面
急性湿疹:皮损多形性,初期为红斑,很快在红斑基础上出现密集的粟粒大小的丘疹、丘疱疹,严重时可出现小水疱,常融合成片,境界不清。由于搔抓,丘疹、丘疱疹或水疱顶端抓破后呈明显的点状渗出及小糜烂面,边缘不清。自觉剧烈瘙痒,搔抓、热水洗烫可加重皮损。好发于面、耳、手、足、前臂、小腿等外露部位,严重时可弥漫全身。
慢性湿疹:由急性湿疹反复发作转变而来,表现为皮肤粗糙、肥厚,皮纹加深、苔藓样变,局部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常伴有抓痕、结痂、脱屑等。皮损多局限于某一部位,如手、足、小腿、肘窝、股部、乳房、外阴、肛门等处,边界较清楚。自觉症状以瘙痒为主,程度轻重不一,可因搔抓等刺激而加重病情,病程慢性,易反复发作。
三、治疗原则方面
急性湿疹:以减轻炎症、缓解瘙痒、预防感染为主。急性期无渗液或渗出不多者可用糖皮质激素霜剂,渗出多者可用3%硼酸溶液等冷湿敷,渗出减少后用糖皮质激素霜剂,可配合口服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等,有感染时加用抗生素。各年龄段均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药物,儿童用药需尤其谨慎,要选择适合儿童剂型和剂量的药物,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
慢性湿疹:以修复皮肤屏障、止痒、抗炎为主。可选用糖皮质激素软膏、尿素软膏等外用,也可使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软膏等,对于肥厚明显的皮损可采用封包疗法。口服药物同样以抗组胺药为主,特殊人群如老年人需注意药物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儿童使用药物更要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选择温和且有效的药物。
四、预后方面
急性湿疹:若能及时去除诱因,规范治疗,多数患者可在数周内治愈,预后较好,但容易因再次接触过敏原等因素复发。
慢性湿疹:由于病情容易反复,病程较长,治疗相对困难,预后相对较差,需要长期管理,避免各种诱发因素,否则容易反复发作,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特殊人群如患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或儿童,预后可能受基础疾病和自身免疫等多方面影响,需要更加精心的护理和治疗。



